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阶梯

【作者】 王 燕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营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的突飞猛进,当今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为了能够胜利完成自己的职业任务,老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求与时代同步,与学生一起成长。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需要的必由之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当今的老师都应具备的终身学习观。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些老师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一种懒散的习惯,很多老师更是满足于自己老师的身份,维持着一份盲目的自信,不甘心再当一名谦虚的学生。在这种长期的自信下,老师的个人成长停滞不前。作为一名老师,要时时审视自己,时时用心去感知学生,时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善于觉察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习惯性思维及教学结果。还要用心去感知学生纯真的心灵,以真情对待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会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只有这样,老师在自觉探索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这些教育智慧的获得不仅仅从教学实践中来,更多的需要老师通过学习、阅读,从中汲取前人的教育思想。
  书籍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最伟大的教育智慧都是把阅读作为教育最重要的本质内容。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有精神饥饿感,人们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我们古人讲则面目可憎,阅读可以让教师们拓宽视野,同时感受到世界的精彩。不仅平日上班的闲暇时间要读书,放假的时间也要读书,要把读书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好书可以让我们跳出琐碎和平庸,唤醒逐渐麻木的心灵。我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实说:“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是整个教育的前提。”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籍是老师一辈的食粮。读书不但能帮助老师提升素质,还能帮助老师提升教学的境界。
  刚参加工作时,培训的一些新理念,新观念一直萦绕在耳边,同时伴随着参加工作的高涨热情,心想:我一定不循规蹈矩,改变以前的填鸭式的授课方式,随时写教育笔记,在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时间如流水,很多可以用来看书学习的时间都悄悄地从指缝间溜走了。在教学中也只是凭着自己的积淀将知识一点一滴地灌输给学生。知道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就像老人们以前说的那只原地打转的小毛驴,根本没有往前多走一步,更谈不上教学中的任何创造。
  记得有一次,我出校级公开课《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这堂课的思路框架很明确,围绕着三个问题来讲,分别是“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为什么要立志”,“结果怎样”,只要很好的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就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徐悲鸿的爱国之情。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教案是改了又改,感觉很完美,但当真正的放到课堂上与孩子们对话时却不是自己想像中的那样顺利。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端正的坐在凳子上,纪律很好,但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却不予思考,更不用说举手了。这让我很生气。一堂公开的课上有很大一部同学不举手,整堂课死气沉沉,只是我一人在唱独角戏,这让我感到很难过,课后评课时我把自己心中的不解说了出来,问题明明很简单,但孩子们却不愿动脑筋思考,不愿回答问题,是我在课堂上启发引导的不够,还是孩子们就是无动于衷,启而不发呢?经过老师们的点评,我豁然开朗,的确我应该换位思考,是我整堂课的授课方式不受孩子们的欢迎,一直运用的还是老一套灌输诱导式的教学模式,一直在牵着孩子们的鼻子走,严重的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不能自由的发挥。因此,上课举手的也少。后来还是同一堂课,我换了一个班级教授,但改变了授课方式,把课堂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三个问题抛给学生,让生带着这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老师轻松了许多,学生们理解的更深刻,记忆的更牢固,课堂氛围也很活跃。
  通过这一败一成的两堂课,引发了我深深的反思: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会教,更重要的要让孩子们会学,让他们在老师的感染下热爱学习,知道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营造了一份愉悦的课堂氛围。这些新理念不能仅仅知道就可以,而且要学以致用,只有行动,才会有收获。
  随后我翻阅了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李镇西两位老师的相关书籍,发现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只有“共享式”的师生对话,才能将真正的课堂还给学生。“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面对美味的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的享用同时又平等的交流。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大教育家张伯岑曾说过:“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将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知识殿堂去遨游,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不是把他们教成做题的机器,压抑这些灵动的生命。
  教育成果不仅仅是一张张光鲜的成绩单,而是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老师给予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后仍然保留在身上,深入血液和骨髓的习惯和性格,也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比成功重要,成才比成绩重要。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让我们与智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