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
【作者】 张艳艳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二中学北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是我们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泛的一门基础学科。激发学生思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好坏与否,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关键就在于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学习的积极程度上。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应重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尽可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并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呢?下面就我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的几点经验体会:
一、多设疑,巧设疑。
教读一篇课文,并不是把教学参考书中列出来的,试卷上要考的灌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就行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主要的。这个“分析”、“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所要学的真正的东西,也是我们教者所要教的真正的东西。“设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备课时多想想怎样去多设疑、巧设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开始参与学习。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小弗郎士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的转变,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
1、小弗郎士开始为什么贪玩、不爱学习法语?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这又是显示出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2、小弗郎士到教室后发现了什么样的情况?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在这一堂课穿上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时才穿戴的衣帽呢?
3、当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后,小弗郎士为什么会那么懊悔?又那么盼着这堂课不要结束呢?是否前后矛盾?
4、我们应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这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的转变有什么联系呢?
通过这些“设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很自然地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些问题,却正是这篇课文的精髓所在了。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并思考后,我就针对这些问题一一与学生进行分析、探讨,然后得出最后的正确答案。
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设疑后,千万不可因为“想多灌点知识给学生”,而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学习应以学生为主,教者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同时,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习的时间要充足了,就不会变成“机械学习”了,否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用不大,有时甚至一点作用也没有,学生变成了死读书,度死书。在课堂上,我总是要留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思考。这样学生死记的东西少了,学习起来也轻松了许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找出正确的答案就更有可能,从而教师也可节省了板书或解答答案的工序。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一起来参与课堂的讨论。
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参与往往不是非常集中的,常常会走神。为了解决学生“人在课堂,心在课室外”这一难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一起来参与课堂的讨论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它能让学生有更多自己思考的时间,及发表自己意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教师也避免了学生上课时因走神而无心听讲的“空讲”的尴尬。在这样一个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会更活跃,更开阔,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与融洽。上阅读课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且讨论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有:师生共同讨论、同桌学生的讨论、上下桌学生的讨论、学习小组间的讨论等等。当然,采用那种讨论形式,就要根据课文内容的具体要求而有目的的选择了。不过,我们也要注意控制讨论的程度,要不温不火,不能放之任之。
四、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回答。
在教师设疑,和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等紧张的思维活动之后,他们心中就会有自己的答案。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虚心地倾听他们的答案,并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否定。特别是对那些有创意的回答,我们是要大胆地进行肯定和鼓励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思维的发展都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与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不同而乱否定学生,这是不科学的,也是盲目的。教参中的答案,并非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地按教参中的所谓“标准答案”来否定学生的其他答案,很可能会扼杀一个创造发明家。不然,我们教师就变成了死教书,教死书了。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这一点。比如:在讲授《伤仲永》一文时,分析“‘伤仲永’事件中方仲永父亲的为人处世”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我先向学生提问,然后留时间给学生思考,最后经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发现答案就很多样了。有学生认为方仲永父亲是一个贪钱又拔苗助长的父亲;有的认为方仲永父亲是一个好炫耀而又愚昧无知的父亲;还有的认为方仲永父亲是目光短浅的父亲,方仲永有这样的一个父亲是他的不幸等等。对于这些观点,我都给以了肯定,并不因与教参的答案不同而乱加以否定,而且我还协助他们分析原因,得出正面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比以前专心,肯动脑筋了。因此,我认为这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能否取得成效,激发学生思维是一个关键。让我们广大教师都来重视这个问题,不为别的,只为学生在学习上能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一、多设疑,巧设疑。
教读一篇课文,并不是把教学参考书中列出来的,试卷上要考的灌给学生,让他们记住就行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主要的。这个“分析”、“解决”的过程,正是学生所要学的真正的东西,也是我们教者所要教的真正的东西。“设疑”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在备课时多想想怎样去多设疑、巧设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开始参与学习。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小弗郎士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的转变,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
1、小弗郎士开始为什么贪玩、不爱学习法语?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这又是显示出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2、小弗郎士到教室后发现了什么样的情况?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在这一堂课穿上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时才穿戴的衣帽呢?
3、当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后,小弗郎士为什么会那么懊悔?又那么盼着这堂课不要结束呢?是否前后矛盾?
4、我们应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这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的转变有什么联系呢?
通过这些“设疑”,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很自然地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些问题,却正是这篇课文的精髓所在了。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并思考后,我就针对这些问题一一与学生进行分析、探讨,然后得出最后的正确答案。
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设疑后,千万不可因为“想多灌点知识给学生”,而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学习应以学生为主,教者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同时,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习的时间要充足了,就不会变成“机械学习”了,否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用不大,有时甚至一点作用也没有,学生变成了死读书,度死书。在课堂上,我总是要留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思考。这样学生死记的东西少了,学习起来也轻松了许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找出正确的答案就更有可能,从而教师也可节省了板书或解答答案的工序。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教师,这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一起来参与课堂的讨论。
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参与往往不是非常集中的,常常会走神。为了解决学生“人在课堂,心在课室外”这一难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一起来参与课堂的讨论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因为它能让学生有更多自己思考的时间,及发表自己意见和互相学习的机会,教师也避免了学生上课时因走神而无心听讲的“空讲”的尴尬。在这样一个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会更活跃,更开阔,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与融洽。上阅读课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且讨论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有:师生共同讨论、同桌学生的讨论、上下桌学生的讨论、学习小组间的讨论等等。当然,采用那种讨论形式,就要根据课文内容的具体要求而有目的的选择了。不过,我们也要注意控制讨论的程度,要不温不火,不能放之任之。
四、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回答。
在教师设疑,和学生经过思考、讨论等紧张的思维活动之后,他们心中就会有自己的答案。这时候,我们教师应虚心地倾听他们的答案,并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否定。特别是对那些有创意的回答,我们是要大胆地进行肯定和鼓励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思维的发展都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与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不同而乱否定学生,这是不科学的,也是盲目的。教参中的答案,并非是唯一的标准答案。一味地按教参中的所谓“标准答案”来否定学生的其他答案,很可能会扼杀一个创造发明家。不然,我们教师就变成了死教书,教死书了。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这一点。比如:在讲授《伤仲永》一文时,分析“‘伤仲永’事件中方仲永父亲的为人处世”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我先向学生提问,然后留时间给学生思考,最后经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发现答案就很多样了。有学生认为方仲永父亲是一个贪钱又拔苗助长的父亲;有的认为方仲永父亲是一个好炫耀而又愚昧无知的父亲;还有的认为方仲永父亲是目光短浅的父亲,方仲永有这样的一个父亲是他的不幸等等。对于这些观点,我都给以了肯定,并不因与教参的答案不同而乱加以否定,而且我还协助他们分析原因,得出正面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教与学,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也比以前专心,肯动脑筋了。因此,我认为这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能否取得成效,激发学生思维是一个关键。让我们广大教师都来重视这个问题,不为别的,只为学生在学习上能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