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作者】 张久川

【机构】 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从新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导入情境的生活化: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关键词:有效教学 情境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1.利用数学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①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②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③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指如何添加辅助线来证明)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认识到∠A+∠B+∠C=180o ,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2.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①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
  ②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还有:(1)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挖掘;(2)以数学典故、史实创设情境,激发情趣;(3)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4)以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5)以数学悬念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6)以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做数学”的无穷乐趣。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亲历数学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得讲勾股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
  3,4,5;5,12,13;7,24,25;9,40,41……
  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稍一顿,即抬头,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三、饮水思源,从筑基开始,提出问题,预设情境
  我在上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从资料上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一)一列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列慢车长220m,时速为48km,问: 
  (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从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双动态的典型应用题,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事先并没有直接给出原题(一),而是将(一)中的题目条件变改,出示给学生的是下题:
  (二)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座桥长220m,火车从车头上桥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桥需要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动静态的应用题,较(一)简单,学生很容易作出示意图分析、弄清题意,获得正确、完整的解析过程的。在学生弄清此题后,我便开始——
  四挖沟引水,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我要求学生将(二)中的条件“一座桥长220m”任意更换为其它条件,提示他们最好改变为动态的事物,重新自编应用题(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我将学生自编的应用题收集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一山洞长220m,火车从车头进洞开始到车尾刚好离洞需要多少时间?
  第二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 时速为 a km,(这里由于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时速,故用a km代),问两列火车相向而行, 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少时间?
  第三类:一列火车长180m,时速为72km, 另一列火车长220m,时速为a km, 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前,快车从车头与慢车车尾相接到刚好与慢车车头完全错开需要多少时间?
  更有优秀的学生,在第二、三类题中增加“两车距离b km”的条件,第一类题与(△)当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第二、三类题则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这个过程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这个过程渗透了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的创设。
  五、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我要求学生自己解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事实上,我本要出示的原题正是第二、三类的综合应用题。学生此时情绪更高,我便顺水推舟,启发学生今后遇到问题时,不仅要会解答,更重要的是要在解答过后善于总结,发现新的问题,因为我们在书本上遇见的常是一些较实际问题简单的问题,而实际问题往往又正好是这些问题的延拓。
  由上面的教学例子可以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情绪情境、教室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集体思考、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和心理活动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潜能相结合、求得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的最佳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正是情境创设教学功能的体现。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学习方式等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形式上有所变通,更要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有很多,“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导入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为教学目的
  总之,创设了丰富的实际情境,就是把知识向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这些情境中的问题,学生熟悉易懂,内容丰富有趣。它是发现知识的土壤和源泉。情境中包含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能探索的规律,以及能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教材所包含的新理念,充分重视运用实际情境作为上好新课程的切入口,用好实际情境中的每一个细节,抓住渗透新理念的每一个机会,真正做到由注重“教”向“学”转变,由注重“单向传授”向注重“多向互动”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由注重“模式”向注重“个性”转变,数学课堂的教与学才会呈现全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