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课内外整合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 李艳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中山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内外整合阅读是将课内阅读要素和课外阅读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阅读学习场。课内阅读是重点,课外阅读是补充。两者有效结合,使学生更好更多的获取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产生阅读的强烈欲望,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整合 课堂 教材 课外
  课内外整合阅读是将课内阅读要素和课外阅读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阅读学习场。课内阅读是重点,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地。课外阅读是为了扩大阅读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课内阅读的能力,是对课内阅读的重要补充。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更多的获取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产生阅读的强烈欲望,提高阅读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以课堂为基点整合
  (一)课前整合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备策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做好“预习三字诀”,即“读、查、思”。尤其在“查”和“思”上,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内容、课后问题,质疑,尽自己所能搜集、查阅作者的生平事迹、背景故事,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如文章、图片等,并做好摘记。这些资料,可以从书籍中查,也可以从报刊中查,还可以通过网络来查。既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又实现课外阅读材料与教材的有机整合。
  (二)课中整合
  课前的整合以学生自主为主,课中的整合则是教师主导。教师紧扣文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读文本、思考问题,从而预测学生在研读中可能出现的疑点、困惑处,并提出多种假设、各种预设,选择立足文本,围绕文本,超越文本,反哺文本,能够与教材形成合力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
  1.在疑难处整合
  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对文本无法理解或者领悟肤浅,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验的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补充阅读。
  2.在鉴赏时整合
  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这样,能更清晰地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3.在深华处整合
  “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学生的感受和思考,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了使学生的感悟更深沉,有时需要我们拓展文本,链接相关的信息,引领学生努力贴近作者的心路与思路,促进学生与作者的视域自然融合,进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懵懂的良知,让他们在浓郁的人文情怀、积极的价值引领中启迪思维、涵养性情、提升品位。
  (三)课后整合
  阅读教学并非“教课文”,是“用课文教”。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教材的特点,链接相应的学法迁移型阅读材料,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方法并得到强化。小学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读整本书,使学生更立体、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以教材为原点整合
  现行语文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整合阅读。根据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整合:
  (一)以相同形式进行整合
  文章的表现形式包括体裁、结构、写作顺序、表现手法等。以此来整合教材,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总结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如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都属童话故事,教学时,我们可以以“童话”为整合点进行拓展阅读。
  (二)以相同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的文章可以是介绍同一事件的,也可以是记叙发生在同一背景下相关事件的,可以是写作对象属同一类事物的,也可以是虽发生在不同时间,但所记写的事件有很多相同点的。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都是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我们便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几篇相应内容的文章。
  (三)以相同中心进行整合
  如: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是一组表现人物美好心灵的文章,教学完这几篇课文后,可选择《黄纱巾》《善,是一种循环》作为拓展阅读。
  (四)以相同作者进行整合
  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朱自清、老舍、鲁迅等,在教学其作品时,可以补充一些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作者的其他文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名家的语言特色,感受大家的语言魅力,丰富语言积累,提高习作水平。如六年级上册第一组《匆匆》是朱自清的散文,我便选择了他的《荷塘月色》作为补充阅读。
  三、以课外为空间整合
  教材的编排内容虽然已经非常丰富,但是并不能满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在教材以外探究合适的形式将更多的阅读材料进行整合。
  (一)美文赏读
  利用早读课,开展集体晨诵活动,教师推荐古代诗歌、现代诗歌、优美的散文等“美文”,并尽量成诵,让学生每天从优美的文字开始一天的学习之旅。在经典语言文字的长期熏陶下,语文能力自然而成。
  在教学中,我根据晨诵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诗歌阅读活动,如《约会春天》《夏的华章》《秋之韵》《成长的旋律》等。
  (二)经典共读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83页)
  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以后,课堂上,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共读整本的经典名著。通过《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聊书》等交流活动,给学生提供阅读展示的平台,提供交流分享的空间,一次促进课外阅读的有效进行。
  (三)随心畅读
  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更多种类的丰富的课外读物,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教师可提供学校图书室的大量课外书籍供学生选择阅读,在班级开展交换阅读活动,保证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无限的阅读空间。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说:“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石。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通过课内外整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但还需扎实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夯实学生文化基础,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校外教育》.A2011年第一期
  2.《小学阅读指南(中)》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