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作者】 刘冠华

【机构】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 学习兴趣 理解能力 创新意识 思考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操作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但如果一味追求动手操作,为操作而操作,使之流于形式,既浪费了课堂学习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把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促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知活动。记得有这样的说法:“我听见了,但有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亲身经历是何等的重要。兴趣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习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再用量角器量出所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只要你告诉老师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来了兴趣,都认真的量着,并告诉老师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很快的说出了第三个角的度数。这时学生更加好奇,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的。我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一个什么角。结果每个学生都拼成了一个平角。通过动手操作,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能平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一180度。这时,我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为什么三角形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或直角吗?”学生迎刃而解。
  1、动手操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使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操理解知识,这一环节也是非常关键的。在通过操作理解概念、计算等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目的、过程、结果和作用进行回顾,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升操作的内涵。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11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5根还余1根,从而引出有余数除法。在新课结束前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当学生难以回答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操作: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为什么只余1根,不余更多呢?学生通过回顾理解得出: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还可以再分,只有余数比除数小,才不能再分,从而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算理,进一步理解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苏霍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考、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先出示几幅图形,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形,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图形,是怎么组成的,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形,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3、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简单地把动手操作中的“动”理解为动一动、摆一摆、做一做,而忽视了学生操作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操作”活动。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相应的数学对象或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就不可能发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相对于具体的实物操作活动,我们更应强调操作活动的思考,用操作活化、深化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发挥它内在的数学价值。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出1/4和1/8,并比较得出1/8小于1/4后,问:”你们还能用同样的长方形纸折出分子是1,又比较小的分数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折出了1/16、1/32等。问:“分子是l,但又比1/8小的分数还有很多,结合刚才的操作请大家思考:只要怎样折,折出的分数就一定比1/8小?比较你折出的这些分数,你有什么新发现”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将操作过程转化为数学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为了确保操作活动的实效,我们要充分合理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并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和概括,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