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冷思考
【作者】 蒋雪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南街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有效性,就需要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成为有效课堂创建的担当者和建设者。而教师在这过程中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分析讲解之风太甚,不仅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得体无完肤,没有整体感,还耗去太多时间,致使教学效率严重降低,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应有提高。我们知道,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果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那么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主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打折。所以,我认为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就必然要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成为有效课堂创建的担当者和建设者。
一、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课堂是实施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的主要平台。在教学互动双向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信息传递和智慧碰撞过程。我们知道,参与是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参与进来,那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学习效果提升就没有保障。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愉悦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参与兴趣,既参与到学当中,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如果我们教师还是只按传统教学模式“讲学”,学生就会因为无趣而“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是。那样,学生主体性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这是创建高效课堂首要做的事情---更新观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与学,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意义建构者。
二、分层设计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既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指导和制约着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包括方法的选择、手段的运用以及作业设计等。而传统阅读教学由于“独木桥”的检测和“一刀切”的评价,不分学力、不讲基础,让所有学生达成同样目标。实践证明,这只是个好的想法,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与其得到这种“失败”,倒不如我们就实施分层教学,梯度设计教学目标,让不同学力的学生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每个人都能原有基础上“垫脚摘桃子”,都有获得学习成功体验的机会。这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发展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在梯度化的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梯度设计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对全体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背景等“最近发展区”情况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类别、分小组进行设计和选择方法。学生按需选择力所能及的实践平台,这样,就能让优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类都吃得饱,还够消化得了。
三、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不但有了阅读兴趣,还有了一定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自能进行阅读实践。学生有了这样学力,自然就有阅读好奇,能主动自觉地进行预习。这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显然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聚集感官,引导学生动笔动脑阅读。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还需要学生用心思考,用笔摘录、运用和记载的过程。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而我们学生往往没有这种习惯,他们读书要么张口就读,要么用眼盯着书看。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都不是阅读的良好方法,其效果都不佳。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集中全部感官注意力,特别要动手,多划、多写、多摘录、多积累、多运用,这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二)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学起于思贵在疑。阅读不仅要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做到边读边思,质疑学习。实践中,要求学生读书要带着目的去读,否则就是无用功,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呢?我认为可以从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巧妙地提出让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想,带着目标和问题去读书,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写不仅仅是作文,培养写作能力,还是运用,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新词、优美的句子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实践习惯。我们现行学生,只要教师不要求,就没有这种读了后就写、就运用的习惯,全靠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习惯显然不能促进阅读能力的自我提升。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读写结合定性于语文学习的良好方法,让学生牢记并实践于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这种习惯,自然就知道如何学语文了。
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把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让他们成为阅读主体,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践行者。这样,我们的高效课堂创建才能有担当者和建设者,我们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创建才有希望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新才,培养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素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
[2]谢德钊,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与教学对策[J].现代阅读,2011.11。
[3]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分析讲解之风太甚,不仅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得体无完肤,没有整体感,还耗去太多时间,致使教学效率严重降低,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应有提高。我们知道,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果学生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那么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主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会打折。所以,我认为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就必然要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成为有效课堂创建的担当者和建设者。
一、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课堂是实施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达成阅读教学目标的主要平台。在教学互动双向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信息传递和智慧碰撞过程。我们知道,参与是学习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参与进来,那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学习效果提升就没有保障。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愉悦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参与兴趣,既参与到学当中,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如果我们教师还是只按传统教学模式“讲学”,学生就会因为无趣而“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是。那样,学生主体性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这是创建高效课堂首要做的事情---更新观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与学,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意义建构者。
二、分层设计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既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指导和制约着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包括方法的选择、手段的运用以及作业设计等。而传统阅读教学由于“独木桥”的检测和“一刀切”的评价,不分学力、不讲基础,让所有学生达成同样目标。实践证明,这只是个好的想法,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与其得到这种“失败”,倒不如我们就实施分层教学,梯度设计教学目标,让不同学力的学生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每个人都能原有基础上“垫脚摘桃子”,都有获得学习成功体验的机会。这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信心,发展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在梯度化的教学设计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梯度设计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对全体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智力背景等“最近发展区”情况作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分类别、分小组进行设计和选择方法。学生按需选择力所能及的实践平台,这样,就能让优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类都吃得饱,还够消化得了。
三、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不但有了阅读兴趣,还有了一定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自能进行阅读实践。学生有了这样学力,自然就有阅读好奇,能主动自觉地进行预习。这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显然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一)聚集感官,引导学生动笔动脑阅读。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还需要学生用心思考,用笔摘录、运用和记载的过程。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而我们学生往往没有这种习惯,他们读书要么张口就读,要么用眼盯着书看。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都不是阅读的良好方法,其效果都不佳。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集中全部感官注意力,特别要动手,多划、多写、多摘录、多积累、多运用,这才是正确的阅读习惯。
(二)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学起于思贵在疑。阅读不仅要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做到边读边思,质疑学习。实践中,要求学生读书要带着目的去读,否则就是无用功,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呢?我认为可以从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在学生读课文之前,要巧妙地提出让学生感到好奇的问题,让学生用心去想,带着目标和问题去读书,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写不仅仅是作文,培养写作能力,还是运用,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新词、优美的句子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实践习惯。我们现行学生,只要教师不要求,就没有这种读了后就写、就运用的习惯,全靠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习惯显然不能促进阅读能力的自我提升。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读写结合定性于语文学习的良好方法,让学生牢记并实践于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这种习惯,自然就知道如何学语文了。
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把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出来,让他们成为阅读主体,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践行者。这样,我们的高效课堂创建才能有担当者和建设者,我们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创建才有希望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新才,培养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素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
[2]谢德钊,中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与教学对策[J].现代阅读,2011.11。
[3]董海钰,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