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作者】 王红霞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的反映,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习地理如果不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不能把所学地理知识和地图联系起来,就很难形成空间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是特别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会到会,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兴趣来引导。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引言,如在学习经纬网时,我这样设计引言:在茫茫的大海中,惊涛骇浪,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突然遇难,船身正缓缓地下沉,轮船如何用无线电向陆地上报告遇难的地点呢?陆地上派去的船只又如何找到遇难的轮船呢?我们学习好经纬网知识后,就能做好这件事情。激起了了学习经纬网的兴趣。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和步骤
众所周知,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付出长期不懈的正确训练。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常用步骤和方法:①、读地图名称,明确地图表示内容。②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③精读地图,培养实际应用能力。④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
三、培养学生勾画地图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我在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我就边讲边绘,学生边听边绘。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在我国空白地图上先勾画出来,再将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勾勒出来,最后将我国的主要地形: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一幅学生自制的简易中国地形图就有学生自己完成了。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熟记地图的能力。
有些地图非常重要,需要学生熟记。如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图,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需要熟记。我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方法有以下三种:
1.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东省好似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青海省象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象兄妹等等。
2.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等。
3.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4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辅助教材“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五、培养学生在图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法国的农业”一节的教学中,我从法国葡萄酒、席卷全球的疯牛病引入,说明法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又因势利导提出,“假如你是法国农民,你会在法国的什么地区去养牛、种葡萄、种小麦呢?”并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主要的分布地区。这时有的学生翻开法国的地形图,有的学生在阅读气候图,有的学生向我提出种葡萄需要什么条件呢?种小麦、养牛呢?当学生的作业结束后,又都急不可待地仔细观察《法国农作物和养牛业的分布图》,“我画的怎么和它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一位学生提出养牛业分布在法国西北部.是因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降水均匀,牧草旺盛,但从图中来看,为什么在中央高原可以养牛?另一位学生提出法国北部——巴黎盆地可以种小麦,足以表现出该地区由受海洋性气候控制逐步过渡到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为什么法国南部也可以种小麦?还有—些学生对教材上的地图提出质疑,波尔多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可是并没有葡萄种植的标记,为什么?是不是画错了,由于教师创设了对照地图比较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读图的兴趣,不仅了解到法国农业产品的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在用图中注意了地图中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合情合理的推测、提出问题。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图表象,做到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会到会,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兴趣来引导。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利用引言,如在学习经纬网时,我这样设计引言:在茫茫的大海中,惊涛骇浪,一艘正在航行的轮船突然遇难,船身正缓缓地下沉,轮船如何用无线电向陆地上报告遇难的地点呢?陆地上派去的船只又如何找到遇难的轮船呢?我们学习好经纬网知识后,就能做好这件事情。激起了了学习经纬网的兴趣。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中国的交通业”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和步骤
众所周知,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对他们付出长期不懈的正确训练。选择一种恰当的读图、用图步骤,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常用步骤和方法:①、读地图名称,明确地图表示内容。②读图例、注记,获取准确信息。③精读地图,培养实际应用能力。④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素质。
三、培养学生勾画地图的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眼、脑、手多种感官的密切协作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指一指,画一画,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印象。如我在讲我国山脉分布规律和河流时,我就边讲边绘,学生边听边绘。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在我国空白地图上先勾画出来,再将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勾勒出来,最后将我国的主要地形: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一幅学生自制的简易中国地形图就有学生自己完成了。这样,不仅能使各种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烙印,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为今后学习各种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熟记地图的能力。
有些地图非常重要,需要学生熟记。如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划图,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需要熟记。我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方法有以下三种:
1.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东省好似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青海省象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象兄妹等等。
2.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等。
3.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4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辅助教材“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五、培养学生在图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法国的农业”一节的教学中,我从法国葡萄酒、席卷全球的疯牛病引入,说明法国农业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接着又因势利导提出,“假如你是法国农民,你会在法国的什么地区去养牛、种葡萄、种小麦呢?”并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主要的分布地区。这时有的学生翻开法国的地形图,有的学生在阅读气候图,有的学生向我提出种葡萄需要什么条件呢?种小麦、养牛呢?当学生的作业结束后,又都急不可待地仔细观察《法国农作物和养牛业的分布图》,“我画的怎么和它不一样?”“为什么这样?”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一位学生提出养牛业分布在法国西北部.是因为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全年降水均匀,牧草旺盛,但从图中来看,为什么在中央高原可以养牛?另一位学生提出法国北部——巴黎盆地可以种小麦,足以表现出该地区由受海洋性气候控制逐步过渡到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为什么法国南部也可以种小麦?还有—些学生对教材上的地图提出质疑,波尔多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可是并没有葡萄种植的标记,为什么?是不是画错了,由于教师创设了对照地图比较学习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读图的兴趣,不仅了解到法国农业产品的分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在用图中注意了地图中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够合情合理的推测、提出问题。
总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要手段,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图表象,做到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