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班级管理中后进生的培育实践

【作者】 高维洪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南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后进生管理是班务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加以破解,用爱心、耐心去“暖化”他们心中的“惰冰”,用赏识之心,让他们重塑学习自信。
  关键词:班级管理 后进生 培养
  后进生是班级管理中客观存在的教育客体,与优等生、中等生共同撑建起一个集体---班级。作为班级管理起主导作用的实践者---教师,如何培育后进生,不仅关系到班级整个集体建设,也涉及到学生个体的将来发展。而传统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人的培养,特别是“以分数论优劣”的评价体制,让学生帖上灰色标签后不能自拔。如何让这部分人走出困境,重塑自信是我们每个班主任必须深思的实践课题。
  一、把表扬点赞给后进生
  赞美是照进心灵的阳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道:“人类本性中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美,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迫切愿望。学生更是如此,更需要教师的积极点赞。我们知道,后进生不仅在学习上没有优势,常处在分数的“低层”,而且在教师眼中也是没有好印象的,传统用“差生”来称谓就是最好的证明。班级管理中,很多所谓的“乱事”、“错事”、“怪事”,教师的第一反应就认为是“哪个差生又在捣鬼”。这就充分说明了后进生在教师眼中的地位之低,常与“差、坏”等词语相匹配而不是”好和优乖“相联系。因而,上课时受冷落,班级管理中受歧视,活动中受排挤,生活中遭白眼。表扬得不到,赞美不相关、批评倒处处有。处于这样困境中的学生,是弱势群体,并非他们本人所愿,谁不想成绩优秀,他们也在努力。只不过他们的努力,换来的不像优生那样有明显效果。我们不能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量化他们。如果“一刀切”,我们教师自身也是受害者。我们可分阶而上,逐渐提高要求来培育他们。或换个角度,多关注学生优点,少从分数去评介,也许你会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比优生更多,优生除了在学习上有优势之外,在其他方面未必就是“优”,未必就比后进生强。所以,我们同样可以把表扬点赞给他们,让他们看到自身努力换来的进步。
  二、把关爱输送给后进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们教师再熟悉不过的话语了。教育是爱的事业,班级管理是爱的投入。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班级管理最基本的行为操守。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心应该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已非常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在班级管理中,虽然后进生给教师管理带来了难题,营造了不和谐音符,但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考题”,才使得我们教师职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有了大的提升。虽然我们不希望发生,但事实上却给我们营造了这样一个提升环境。只有教师下定决心去解决这些难题,我们才会发现,我们的管理方法在增多,管理能力在增强。所以,我们班主任要把关爱通过活动输送给学生,特别是需要关爱的后进生。这既是对后进生的帮助,也对自身提升有帮助。例如,我们班有两个成绩很差又不爱做家庭作业的后进生,我几次找其家长谈话,效果都不是很好。于是我仔细观察他们,发现他们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种脑子笨、懒惰得不可救药的学生,是思想问题。于是,我开始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用爱心去“暖化”他们心中那块坚固的“惰冰”。开始有一点效果,不过没过几天,其中一个毛病又犯了,我很生气,同时也有些失望,不想再管他们了,但是我又想如果就这样放弃他们,他们也许会越来越放纵自己,“破罐子破摔”。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真是“费心”了,一有空就把他俩个叫到办公室,一边陪他们做作业,一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几天之后,我发现该同学已经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了。于是,我及时对他进行表扬。没过几天,另一个同学也开始自己完成作业了。当时我很高兴,特别令我兴奋的是他俩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很高。在批改他们家庭作业时,我也不忘加上一句:你能按时完成作业,教师真为你高兴,但你可要坚持哦!一句鼓励的话,传达的不是仅是期待,还有希望和爱心。
  三、把耐心奉献给后进生
  无私奉献,让教师成就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正因为奉献,才使得教师与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精神、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品质相提并论。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都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但由于方法不妥,更缺乏问题解决的耐心,致使后进生培养没有多大效果。特别是表现在对后进生管理和启发上。在管理中,不能反复去帮助学生、疏导学生、教育学生;在启发时,往往没有耐心等待,学生一时半会儿答不上就匆匆走过,让另外学生去答复。这两种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原因---缺乏耐心。正由于此,我们把后进生想学想说的心里话给“堵”住了,没有用心去倾听他们的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需要倾吐,后进生更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多话被认为是“狡辩”和“牛头不对马嘴”,很难得到肯定,更难以体验到学习成功。如果这时,我们教师能给他们好好地当一回听从,去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达,或许就是一种极大的关爱。正如古人所言:“人之相交,贵在交心。”实践中,我们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去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听听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总之,作为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去帮助学生成长,关心他们身心健康,特别是后进生这类弱势群体,用爱心、细心、耐心去教育他们,让他们重塑自信,扬起学习动力风帆,走向灿烂辉煌的彼岸。
  参考文献:
  [1]邰江波,班级岗位轮换制——走向民主与公正的起点[J].中国教师,2007。
  [2]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