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作者】 刘金玉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五图街道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心境会使人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心境,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变“厌学”为“乐学”。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自由课堂氛围.
新的初中音乐课程中课程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表述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同时也突出了课程的整合。在教学方式上,开始尝试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上课时,充分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音乐课上的“主角”,及时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的期望,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兴趣导入上贴近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音乐课的主导因素,从而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及表现和创造音乐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方法上,开始更加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经常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宽松的课堂氛围。在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解答问题;采用一种商量式的对话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或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音乐编故事,并进行配乐故事比赛等。种种尝试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随之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因为此时的教师已从“绝对权威者”变成一个设计者和组织者,成了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学生们不再有精神负担,创造火花不断迸发,音乐教室成了他们展现才能的自由天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精神环境的前提。要在音乐课里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关键靠老师。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想学生所想,以慈母般的真情去温暖每一颗心,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爱护着他。真诚交流,相互信任。学生如同一棵幼苗,要浇之以爱,才能绽放出娇艳的花蕾。而教师爱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对待学生,并信任他们。教师应拒绝一切非教育因素的干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用真诚的语言去关爱他们。对于淘气的学生,也不要使用训斥的方法,而应该多注意他们的进步。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爱的雨露,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时,他们才会尊重老师的劳动,配合教学活动。
让我们牢记克鲁普斯卡娅的话:“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有个男生在底下呼呼大睡,甚至呼噜声此起彼伏的在音乐教室中回响。学生先是很惊奇,随后是一片大笑。有的学生幸灾乐祸地看看我又看看睡觉的男生,好象在说:“哈哈,看看你怎么收场。”我也很生气,但再想想如果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训斥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也许从此会更加自暴自弃。我想了想走到了他的身边,摸了一下他的头说:“怎么了?昨天做功课熬夜了吗?”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哦,那一定是老师今天唱的催眠曲太棒了啊。”他羞红了脸。是啊,他们还只是孩子。孩子怎能不忘事,孩子怎能不贪睡?作为从孩子走过来的大人,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大动肝火小题大作。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从那一次以后我惊奇地发现那个上课睡觉的男生变了:课堂上,他抢着回答我的提问,思维非常活跃;打扫卫生时他争着干着干那,不怕脏、不怕累;每次见到我,他都热情地大声问好,而且渐渐把我当成了他最可信任的知心朋友。这个原来这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开始变得乐观、自信、积极起来。
这样一个:“意外的收获”使我明白了学生们心灵世界中特有的需求,作为孩子,他们渴望老师真心地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赞赏和期待使他们敏感地体察到一种友善的、诚挚的关爱,他们本能地感觉到那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在召唤着他们,那幼小的心灵就会无拘束地处在一种愉快的积极状态,他们的潜能和个性就会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地,老师的漠视、冷酷和贬责只会使“那种子”在冰冷僵硬的土壤里长久地埋藏,得不到正常发育的机会。
微笑---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感、惧怕感,拉近彼此的距离。许多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会非常认真地学习困难的甚至以前不感兴趣的学科;相反,当不喜欢某位教师的时候,他们会放弃这门学科。可见,微笑是开启师生融洽关系的金钥匙,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则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三、改变以唱为主的课堂教学,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轻精神负担,舒缓中学生原本紧张的学习压力,优化课堂精神环境,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应该是音乐课的的优势所在。要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师势必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确保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如果音乐课仅仅是枯燥的练习和呆板的传授,那么学生当然会有乏味之感,因为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尝试着在课堂里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上《荧屏乐声》这一课时,因为学生们对我国的四大名著非常熟悉,特别是对《西游记》更是喜爱。我让他们每个小组根据音乐设计一段音乐剧然后上台来表演。由于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直到下课还意由未尽……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自由课堂氛围.
新的初中音乐课程中课程目标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来进行表述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同时也突出了课程的整合。在教学方式上,开始尝试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上课时,充分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音乐课上的“主角”,及时了解学生对音乐课的期望,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兴趣导入上贴近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音乐课的主导因素,从而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及表现和创造音乐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教学方法上,开始更加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经常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宽松的课堂氛围。在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解答问题;采用一种商量式的对话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或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音乐编故事,并进行配乐故事比赛等。种种尝试中发现,学生的积极性随之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因为此时的教师已从“绝对权威者”变成一个设计者和组织者,成了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学生们不再有精神负担,创造火花不断迸发,音乐教室成了他们展现才能的自由天地。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精神环境的前提。要在音乐课里营造民主和谐的环境,关键靠老师。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想学生所想,以慈母般的真情去温暖每一颗心,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爱护着他。真诚交流,相互信任。学生如同一棵幼苗,要浇之以爱,才能绽放出娇艳的花蕾。而教师爱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对待学生,并信任他们。教师应拒绝一切非教育因素的干扰,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保持同一水平线上的心理接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多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用真诚的语言去关爱他们。对于淘气的学生,也不要使用训斥的方法,而应该多注意他们的进步。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爱的雨露,得到老师的尊重和信任时,他们才会尊重老师的劳动,配合教学活动。
让我们牢记克鲁普斯卡娅的话:“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有个男生在底下呼呼大睡,甚至呼噜声此起彼伏的在音乐教室中回响。学生先是很惊奇,随后是一片大笑。有的学生幸灾乐祸地看看我又看看睡觉的男生,好象在说:“哈哈,看看你怎么收场。”我也很生气,但再想想如果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训斥这个学生,这个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也许从此会更加自暴自弃。我想了想走到了他的身边,摸了一下他的头说:“怎么了?昨天做功课熬夜了吗?”他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哦,那一定是老师今天唱的催眠曲太棒了啊。”他羞红了脸。是啊,他们还只是孩子。孩子怎能不忘事,孩子怎能不贪睡?作为从孩子走过来的大人,作为教师,你不能对孩子的错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你也不必为学生的过错大动肝火小题大作。善于爱的教师会小心翼翼,“拐弯抹角”地去启发、去教育。这样,学生即便做错了事,也不必提心吊胆等着挨批;就算挨了批,感受到的却仍然是教师深切的爱。从那一次以后我惊奇地发现那个上课睡觉的男生变了:课堂上,他抢着回答我的提问,思维非常活跃;打扫卫生时他争着干着干那,不怕脏、不怕累;每次见到我,他都热情地大声问好,而且渐渐把我当成了他最可信任的知心朋友。这个原来这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开始变得乐观、自信、积极起来。
这样一个:“意外的收获”使我明白了学生们心灵世界中特有的需求,作为孩子,他们渴望老师真心地关爱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赞赏和期待使他们敏感地体察到一种友善的、诚挚的关爱,他们本能地感觉到那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在召唤着他们,那幼小的心灵就会无拘束地处在一种愉快的积极状态,他们的潜能和个性就会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地,老师的漠视、冷酷和贬责只会使“那种子”在冰冷僵硬的土壤里长久地埋藏,得不到正常发育的机会。
微笑---师生关系的润滑剂。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生疏感、惧怕感,拉近彼此的距离。许多调查表明,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会非常认真地学习困难的甚至以前不感兴趣的学科;相反,当不喜欢某位教师的时候,他们会放弃这门学科。可见,微笑是开启师生融洽关系的金钥匙,而融洽的师生关系则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
三、改变以唱为主的课堂教学,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轻精神负担,舒缓中学生原本紧张的学习压力,优化课堂精神环境,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应该是音乐课的的优势所在。要使学生“好学”、“乐学”,教师势必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确保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如果音乐课仅仅是枯燥的练习和呆板的传授,那么学生当然会有乏味之感,因为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尝试着在课堂里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上《荧屏乐声》这一课时,因为学生们对我国的四大名著非常熟悉,特别是对《西游记》更是喜爱。我让他们每个小组根据音乐设计一段音乐剧然后上台来表演。由于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直到下课还意由未尽……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便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