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爱”贯穿德育教育的始终

【作者】 杨绍学

【机构】 贵州省三穗县城关一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来主张文道统一,要求学习者读书做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通过后天的“习染”修身养志,达到“修身、齐国、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孔子“克己”,孟子“赡养浩然之气”,屈原注重“内美”,司马迁讲“忍性”,诸葛亮“俭以养德,静已修身”等等,他们莫不是通过读书学习,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读书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思想品德的修养,在当代,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德育工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一些地方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至使少数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误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最近新闻媒体披露的有关案例,虽然是极个别的,但确实令人震惊,发人深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我国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致使一大批人需要下岗在就业,其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在当前的商业活动中,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现象时有发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扭曲了一些人的思想,以及西方思潮的泛起等因素,加重了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任务,要做好德育教育,教师必须启发学生。教育,就是从爱出发的,没有爱,教育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学生的心田。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它不同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人伦之爱。也是不同于男女之间的亲昵之爱。这种爱是最纯洁的,掺不得半点私心杂念,不允许有任何需情假意的成分。它的本质是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态度,是长者对幼者的爱抚,是师生之间的一条感情通道,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灯塔,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
  我班有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一直分居,父亲让他离开母亲,母亲要他仇视父亲家族的人,这个男孩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毕竟面对的自己最接近的人。上课经常神思恍惚,下课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降,我从侧面了解到情况后,先试探地问他成绩下滑的原因。他冲我苦笑,摇摇头转身走了。从此,我更加密切注视他的一举一动。一次升旗时,他突然晕倒,我及时的扶住了他,并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马上抬到医务室进行护理,等他睁开眼,第一眼看到的是满脸焦灼的我,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又联系到他的母亲,陪同他们到医院做了全面的检查。之后,我又跟他做了一次较深入的谈心,终于他肯敞开心扉向我吐露一切。我告诉他:“父母感情不和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自己一定能解决好,要你做的事你做不到,可以和父母单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鼓励他就把这件事当作一次磨练自己的机会吧。现在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教师热爱学生,就能想方设法地教好学生,就能尊重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从而引导学生得到思想的升华,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师爱学生,要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的爱,对任何学生是没有限界的,没有等级的。教师秉公无私,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偏爱偏恨。不能以貌取人,因哪个学生长得漂亮、伶俐一些就施爱愈多;不能以分取人,因哪个学生成绩好一些就施爱愈深,反之则愈少愈浅。这是不对的,不公平的,不仅不符合教学的原理,更违背一个人民教师起码的师德。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教师爱学生,尤其要爱学困生,学困生是学生的一部分,是客观存在的。他们的“差”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或是先天不足;或是父母离异,心灵受到伤害;或是寄人篱下,无人管教;或是溺爱所致,等等这些带来他们品德上、学习上的“差”,对待他们更应格外扶持,格外关心,被加爱护。像对待伤残的花朵一样,找出原因,区别对待。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的起头走路。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教师爱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学生。“爱心启迪,严慈相济”。这是爱生的重要准则。教师爱生不是放任宽容,不是溺爱,不是把学生视为心肝宝贝似的疼爱。如此,充其量是“母鸡式的爱”。教师爱生是严肃的,严格要求的爱,富有教育意义的爱,“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这些有益的格言是值得教师认真记取并严格实行的,要知道“严师出高徒”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做蜡烛照人寰。教师爱学生,需要“春蚕风格”和“蜡烛精神”,牺牲自己,献身学生;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既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又为学生思想品格的修养做出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