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晚清民国史的再审视

【作者】 王 敏

【机构】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晚清民国史的历史地位及在教材中的体现
  晚清民国史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是一段纷繁复杂、激越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历史形势多变,事件、人物众多,华夏民族曲折多难,炎黄儿女卓绝奋争。晚清民国史对历史进程有相当影响,不可跨越,在情感价值教育上,具有极大撼动力。
  遗憾的是,一段复杂而重要的历史在教材中的体现却很模糊。即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比如说北洋政府,很多同学都不知为何物,不知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又没有深刻的意义发掘,比如讲《辛亥革命》背景时,书上点了一句:“迫于形势压力,清政府相继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造了一些条件。”这是一句包含了太多历史信息的评语,如果在授课中不深刻探讨,就不能明确认识到国内各种势力对清政府彻底死心的原因。
  同时,晚清和民国史被“误会”的相当厉害,似乎那是一段“误国”、“无能”、“腐败”的历史,甚至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刻板印象。这是一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来看待,再审视的历史。
  二、晚清民国史的再审视
  审视一。晚清政府真的各方面都专横反动吗?为什么反政府的革命宣传言论能有如此大的影响?这其实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就屡开全国风气之先的上海来说,上海有大量租界,这些地方把上海分得很零碎,清政府不能够控制,所以租界反而成了革命人士的庇护地,舆论才不至于被封闭扼杀。当然清政府对政治反对者看似宽容的态度,也有现实的考量。比如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一直是充满魅力的革命宣传者,当时一度在民众中声望极高。在参与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仍然被放出来,是因为清政府在反复考量之后,认为杀掉他可能危害更大,更会激起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怒气。不得不承认,清政府对革命党人或宣传革命的人,动不动就杀的情况不算太多,这也是清政府的一个策略。
  审视二。需要重新认识的民国人物首推袁世凯。《辛亥革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等相关内容都避不开袁世凯,尤其在辛亥革命果实的窃取、《二十一条》的签订、1915年复辟帝制等诸多历史事件中,袁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这些事件串到一起,引出的思维定势就是袁世凯卑劣,是卖国贼。真实的袁世凯果真如此吗?应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史料和研究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袁世凯——一代枭雄,一个智慧的政客。
  比如,前不久一封署名为“项城袁氏家族联谊会”的公开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信中认为袁世凯从未签署所谓的“二十一条”,而只是签署了《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和《中日关于南满即东蒙古问题条约》,这两个条约加起来也就11条,而且没有出卖主权的条款。我们对袁世凯恶劣评论主要源于这两个事实:“二十一条”和复辟帝制。但是有学者查阅过英国和日本的外交档案后,发现情形恰恰相反。事实上袁世凯并没有接受“二十一条”,在双方交涉之初,袁就疾言厉色告诉日使:可让者自可谈判,不可让者如第五条则绝不能让。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外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和驻日公使陆宗舆等,受尽折磨和屈辱,即使是有妥协情形的曹汝霖,也是“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最后经过中国方面4个月的抗争,加上舆论的压力,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最凶残的要求,和中国签订了《中日新约》和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如果把日本人最初的要求和新约作对比,就会发现其中的天壤之别。在日方的档案中,这是一次失败的交涉,日本外务大臣因此而辞职,日本要灭亡中国的目的终究没有达到。
  审视三。北洋时代真的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吗?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到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东北易帜结束这一段北洋时代,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将其描述成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与洋务运动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北洋军阀卖国等刻板印象相联,北洋时代更成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期,事实真的如此严重吗?
  有学者指出,北洋时代虽然军阀混战,但彼此之间还是有道义约束的,不会赶尽杀绝;北洋内部虽派系林立,但议会政治起码在执行程序上有法可依,相比传统专制是一个巨大进步;北洋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氛围环境相对自由宽松,观念上百花齐发,有学术自由,是知识分子和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从民国一群卓越的大师群体就能见端倪。可见,北洋政府是一个相比过去有了巨大进步的时期。
  审视四。北洋时期的外交并非一无是处。清末民初,正值帝国主义外拓高潮,中国赖列强均势,免于瓜分已属万幸,在这种背景下展开外交,期待打开新局,有多少外交辉煌显然不现实。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柯伟林所言,民国时期中国在内乱不断的情况下,竟能将晚清遗留下来的版图大致维持完整,这是不可忽视的外交成就。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经常让我们黯然,但要看到时值日美之争,美国以牺牲中国为代价,对日本做出让步。中国最终没有在对德和约签字,第一次对列强说“不”,而且日本最终也没有获得山东的统治权。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外交成就。中国签署对奥和约、对匈牙利和约、对保加利亚和约,第一次以战胜国姿态出现在国际社会。顾维钧还代表中国签署了《国际航空专约》,使中国获得与其他国家同等的领空权。加入国联是中国加入形成中的国际社会的开始。中国当时缴纳的会费是今天中国联合国会费的3倍,入选国联行政院意味中国具有处理世界问题的资格,王宠惠还成为入选国际法院法官的第一个中国人。在极不利于中国的国际形势下,在“弱国无外交”的事实背景下,中国几番抗争努力,积极争取国际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
  三、晚清民国史的讲授
  面对如此一段复杂而重要的历史,课本上又极为模糊的体现,教师该如何向学生呈现这一时期才不至于偏颇而又能培养良好的情感价值呢?
  第一,系统梳理。在高一开始近代史讲解之前,首先梳理时间和重大事件,让学生们心中有大致概念,这(下转第49页)(上接第77页)样学生们的时空感才会准确,才有利于拓展知识,进行情感价值培养。
  第二,回归史实。晚清民国史相当复杂,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尤其不要让学生们形成刻板印象,更不要将其塑造成一个“黄金时代”,这都是有违史实的。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对历史事件和素材,我们的选择标准、价值判断尺度是什么?现在是多元价值时代,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也选择多种角度,面对此,文明史观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选择,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来思考,符合文明发展方向的,体现社会不断进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第三,避免定性和绝对化。历史学科要求,在不违背根本原则和价值下,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结论性的评价最好在呈现史实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思考总结,教师加以引导。努力接近历史真相,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在生动的事件中让学生去感悟,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更好地消化教材中很多看似生涩却很经典的表述。
  第四,开拓视野,合理想象。选择能服务于教学任务的生动而发人深省的故事,设计引导合理的想象空间,把晚清民国时期放置到国际大背景中去思考衡量,既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展开想象、推理的能力,又能在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中培养情感价值观,使历史课成为充满“历史味”的课堂。
  第五,教师要注重阅读。阅读是历史老师教学生命长青的永恒动力,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有足够的能力设计、驾驭成功的历史课堂。史料浩如烟海,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历史教师要求更高。无法穷尽所有,那么就尽可能慢慢积累、慢慢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