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古诗词教学中的知人论世

【作者】 徐萍萍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及第中学

【摘要】诗歌留下了作者在社会历史变迁过程的思想情感痕迹,鉴赏古诗词,理解诗词中的思想情感要将知人论世恰当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之中,注重抓住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两个环节是做到知人论世的关键。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主题及思想感情
【正文】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作品,享受古人为我们烹制的文化美餐。诗歌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诗歌就无法避免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作者在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情感痕迹。历朝历代的文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心血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因此,古诗词教学中除要挖掘古诗词的意境,赏析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外,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时代着手,从作者的生平着手,即诗歌鉴赏中常说的知人论世,是教给学生准确把握古诗词思想情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将知人论世恰当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抓住两个重要环节。
  一、抓住知识积累的环节。
  要准确把握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离不开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积淀,然后利用自身的文化积淀去理解作品,不仅能增加理解作品的准确性,而且能够事半功倍。因此,教师一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积累,传授或者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时代的诗歌的侧重题材和思想内容,了解北朝诗歌多写战争、军旅生活,南朝诗歌多言情感生活,盛唐多边塞诗。晚唐多悯农诗,宋代多爱国诗、理议诗等知识。二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歌尽管表现方法不同,但都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本质,明白现实主义诗歌多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浪漫主义诗歌则是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并要知道理解现实主义诗歌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可以直接从字面上去挖掘,理解浪漫主义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生活则要从字面背后去挖掘的方法。三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苏辛的豪放,柳姜的婉约;李白的诗多写个人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态度,杜甫诗既有个人遭际的反映,也有心忧天下苍生的忧国忧民情怀的反映,苏辛诗词多写政治抱负等。四是要让学生了解并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时代特征、政治主张、创作背景、代表作品等。学生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情感就会轻松、准确。
  二、抓住知识运用环节。
  有了上述知识积累还不行,还必须通过具体古诗词的学习来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一般来说,学生只要能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运用知人论世之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就行。
  1、在诗歌意象中捕捉作者的身影。一般诗词作品中的意象,都有作者内心的寄托,思想的的影子。作品中意象的特征,往往就是作者遭际的折射。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诗中雁的形象特点是不饮不啄,且飞且鸣,其声凄惨,其影孤单,思念同伴,拼命追寻,既悲壮又执着。颔联中“一片影”写孤雁的渺小孤独,“万重云”写云天的高远浩茫,两相映衬,更见得离群失伴的孤雁漂泊云天,无处投身的悲苦焦虑。颈联中的 “望尽”、“哀高”形象地刻画了孤雁被思念缠绕,被痛苦煎熬的心理。再联想杜甫一生颠沛流利,尤其是当时他寄居夔州,亲朋离散,天各一方,不正是诗中这只孤零零的雁儿么?
  2、把诗词内含与作者的政治立场遭遇结合起来。许多作家都把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悲愁忧思的心路痕迹寄叙在作品之中,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善于把文字与作者的立场遭遇品格心境结合起来,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一生坚持抗金救国,自始至终与投降势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词中梅花开在郊野的驿站,破败不堪的“断桥”, 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被人欣赏,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迎春报春,即使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纷纷凋落,也要“香如故”。这梅花正是陆游一生难遇的遭际,孤傲不屈的品格和坚贞自守的傲骨的表现。再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也正是诗人谪居黄州时的孤寂、忧惧而又傲岸不屈的心性的折射。
  3、把诗词内容与作者所处时代的创作题材结合起来。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是有所侧重的。鉴赏诗词时,最好把作品的文字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题材结合起来分析主题思想,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晚唐诗人的作品多反映政治动荡,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艰难的社会现实。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正是作者忧时伤乱,同情劳动人民的直接表露。再如宋代多哲理诗,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内蕴丰富,正是宋朝哲理诗的代表。
  理解诗词作品的主题和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学会知人论世,自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