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作者】 阎黎明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重要。但是,在与西方实际交流中,许多中国学生由于对母语文化了解的缺乏或无法用恰当的英语来表达母语文化,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这种因为母语文化的失语导致交际失败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比比皆是。本文通过对中国学生的母语失语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如何克服母语失语现象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同时促进母语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关键词】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母语文化 失语现象 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英语教学遭受了来自各方的许多批评和质疑。国家及社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英语教师和学生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许多学生虽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但在跨文化交际中却步履维艰。我们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英语语言能力不足,也不是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而是中国学生的母语文化的缺失。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学生可以获取很多西方文化知识,却无法把母语文化传递出去。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而这一现象不仅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英语教育界不可回避的一个战略问题。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外语教学界就开始了这一问题的探讨,南京大学从丛教授2000年在光明日报发文认为中国文化教育的薄弱很大程度上与中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缺失有关。不少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一些成果,2002年张为民设计了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色的测试题对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令人担忧;2003年刘长江提出英语教育中目的语和母语文化应兼容并举;2003年张兰粗略分析了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并初步提出了对应措施;2006年袁芳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这些学者的思考激发了广大研究者对该现象的深入全面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拟基于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再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系统提出应对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从而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及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一、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以前由于受到结构主义影响,大多语言学习者都认为外语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自从Hymes基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于是广大学者就语言、文化、交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如何提高我国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在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与研究中,人们似乎步入了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忽视母语文化的怪圈,导致母语文化不能准确、有效的对外传播,同时也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很多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津津乐道,却不很了解中国的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内涵;很多学生对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耳熟能详,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算盘、汉字等中国传统文化现象和筷子、稀饭、馒头等常用生活用语,西方文学家莎士比亚、马克吐温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孔子、《红楼梦》等中国传统人物和经典却很难用英语做一个即使很简单的介绍。跨文化交际是一项双向活动,通过这一活动,我们在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引入中国,促进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准确、有效地向外界展现中国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和优秀文化,避免我们母语文化的边缘化,实现母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高广大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外语教育应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强化母语文化的习得与传播,避免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这将大大有助于实现“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走向世界”战略宏图。
二、母语文化失语现象调查及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重视母语文化是国际化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需要,更是实现文化平等交流、传播母语文化的需要,然而在实际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很重视目的语文化的习得,却忽略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很多时候导致交际的失败甚至冲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习得意识不够和不能准确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内涵。为此,本文作者设计了一套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调查问卷,来揭示普遍存在的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及克服母语文化失语的对策。
一)调查目标:
1、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意识;2、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3、克服母语文化失语的对策。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研究选取我省三个不同层次大学(一本、二本、三本大学各一个)各两个英语大二教学班,共计368人;六个英语大二教学班学生都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同时一本两个班学生英语技能强,跨文化交流机会较多;二本两个班学生英语技能较强,有一些跨文化交流机会;三本两个班学生英语技能一般,跨文化交流机会较少。这六个班都具有典型的英语学习者特征,同时也能代表目前不同层次多数高校的学生英语实际,因此对他们的的调查具有很好的借鉴性。
三)调查工具:
1. 调查问卷:笔者对参与调查的六个班共368人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六个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第二部分为部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达测试。 2. 个别访谈(从这六个班中随机抽取各6人共36人进行个别访谈):1)母语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2)母语文化失语的主要原因;3)克服母语文化失语的主要对策。
四)调查问卷设计框架:
表1:中国文化常识调查表
类别
序号
问题
类别
序号
问题
宗教哲学、政治思想
1
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
语言、文学、艺术
12
《诗经》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是
2
道教宣扬的人生哲学是
13
《窦娥冤》的作者是
3
“四书五经”是
14
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4
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15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
5
中国国歌的作者是
科技、教育
16
造纸术的发明者是
历史、自然文化
6
中国文化的源泉是 文化
17
李时珍所著药学百科全书
7
中国“家天下”历史始于
18
科举制度建立并推行于 时代
8
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是
民族风俗
19
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
9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 气候
20
元宵节俗的中心内容是
工艺、建筑
10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显著特点
11
古代手工业传说的代表是
表2:中国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达
序号
中国文化现象
英语表达法
序号
中国文化现象
英语表达法
1
孔子
9
金榜题名
2
宗族
10
罗盘
3
三纲五常
11
故宫
4
五星红旗
12
四合院
5
汉字
13
筷子
6
孙子兵法
14
红白喜事
7
红楼梦
15
端午节
8
三顾茅庐
五)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36人的个别访谈,我们发现大多数英语学习者(23人,占访谈人数的63.9%)都认为母语文化对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很重要,但仍有10人(占访谈人数的27.8%)认为母语文化对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不明显,还有3人(占访谈人数的8.3%)认为母语文化对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不重要。
在涉及到造成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时,36位被访谈者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主要有:1.英语学习者(包括教师)不重视(18人,占访谈人数的50%),2.缺乏对母语文化的了解(26人,占访谈人数的72.2%),3.用英语恰当表达母语文化能力的欠缺(31人,占访谈人数的86.1%)。还有一些被访谈者提到了诸如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编写问题、相关学习资料匮乏、教师授课方法不当、考试导向有误等原因。
这些导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问卷调查中也进一步得以证实,三个不同层次大学的被调查者调查结果很接近,在表1中国文化常识部分,能对这些中国文化常识答对80%以上的仅有4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09%),能答对50%至80%的只有6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18.2%),甚至还有5人答对不到20%。在表2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部分也出现类似情况,能准确用英语表达这些常见中国文化现象的学习者也不多见,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263人)只能做对1-9个题目,只有6人能做对12个以上题目。这些调查数据足以说明现在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缺失现况。
三、克服母语文化失语的对策
实际上,以上调查只是反映了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冰山一角,从中所折射出的母语文化教育问题值得教育界认真思索。针对普遍存在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及其存在的原因分析,调查中访谈者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丛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失语是由于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更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目前英语教学中重视目的语文化的获取,而对中国文化教学几近空白的状况亟待改变。这里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实践和跨文化交际活动提出以下克服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
一) 培养母语文化意识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母语文化失语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没有真正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是一项双向活动,我们把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引入中国的同时,也应该向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母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外语教育应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特别是母语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学习者(包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要保持较高的母语文化敏感性,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进而上升到对主体文化差异的认同,同时促进对母语文化英语表达的准确把握,从而避免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二) 完善外语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
要突出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有机结合的英语教学大纲。大纲需要体现在语言习得中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同等重视,需要体现跨文化交际的本质特性,即文化的双向传播。围绕这一教学大纲,科学设置、合理安排课程。我们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略素质的弊端,英语教学中课程设置更是偏重目的语语言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训练,而忽略文化习得,特别是母语文化的学习,最终导致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频繁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在跨文化视野下,以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面,使目的语与母语、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兼容并举,强化母语文化意识为导向,开设一系列文化素质课程,如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论、文艺批评等,融母语文化于语言学习中,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三) 完善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目前,综观我国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源于西方社会,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甚少,这使得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社会文化现象耳熟能详,然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也不能学到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英语教材编写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内容的英语文章,可以按照阶段性、适度性、实用性原则,把能够展现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英语文章纳入到教材编写体系中,体现中英文化有机结合的编写理念。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目的语语言及相关社会文化知识,更应重视在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导入母语文化和训练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发挥第二课堂对丰富学生母语文化知识的作用,组织有关中国文化的系列活动或讲座等,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同时,有更多机会了解母语文化,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和传播母语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四) 优化外语学习考核体系
传统的英语学习考核体系也是造成如今母语文化失语现象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英语学习的本质,忽视英语的交际功能和人文工具性,造成学习者高分低能、高分低素养的现象,学习者不能熟练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来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更不能起到传播母语文化的作用。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的双向交流,有必要对现行考核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各种水平能力和课程学习考核中,增加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方面的内容,激发英语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避免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失语现象。
结语
如今全方位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或一体化,而是汲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中国走进世界。因而,我们提倡语言学习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兼容并举。广大英语学习者有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努力培养起跨文化交际意识,承担起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我国外语教学的缺陷”, 光明日报,2000-10-19
2. 高一虹.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外语教学,2002-2-10
3. 刘长江. “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外语界,2003-4
4. 许力生. 《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阎黎明. “语言习得中的文化导入策略”,大学教育,2013-1
6. 袁芳. “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外语教学,2006-5
7. 张岱年.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光明日报,2000-10-17
8.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张兰.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8
10. 张为民、朱红梅.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