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美育渗透
【作者】 徐晓辉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第一中学历史教学组
【摘要】 摘 要: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历史课有得天独厚的美育基础,历史与美育相得益彰。美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安全、和谐。美育的渗透,优化了课堂结构,促进了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形成,提高了课堂绩效。【关键词】关键词:历史教学 美育 优化课堂结构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情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学,本人结合历史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育的渗透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法国美学家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由此可见,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把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主体教育与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个体教育相结合的人文教育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结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个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陶冶教育作用。我国战国时期的教育家荀子曾说:“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必然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学生的感情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交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
二、历史教学是美育的有效载体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就是一个美育的大舞台。历史课堂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行为的外表特征,发掘历史人物心灵中的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坚韧之美;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是刚毅之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是豪迈之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悲壮之美;二战时,丘吉尔发表演说:“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是坚强之美;当德军直逼莫斯科时,斯大林毅然坚持红场阅兵,号召人民“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是果敢之美;雷锋同志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是奉献之美;孔繁森两次进藏,足迹踏遍阿里地区的山山水水,以身殉职,是忠诚之美。清初我县历史名人王渔洋官至刑部尚书,一生为官两袖清风,忠君爱民,显示的品德之美;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粉身碎骨都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到甘愿为变法而牺牲的谭嗣同;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到坚持抗日为国捐躯的杨靖宇;从为民主革命奋斗终身的孙中山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坚持真理,矢志不渝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的布鲁诺到解放黑奴,维护美国统一嬴得美国人民爱戴的林肯……风流人物、民族英雄、千古豪杰,他们闪光的思想,高尚的品德,震撼人心的事迹,都对学生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使学生的心灵、品格、情操在美育中得到陶冶和升华。
著名教授叶澜说:“今日教学改革所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教学行为。”历史教学应善于利用美育捕捉学生的心灵轨迹,将历史之美孕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他们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用美的知识武装学生。
三、利用美育优化课堂结构,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
历史与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犹如“梅花”与“月色”,梅花借月色之势,月色乘梅花之气。只有将美育和历史课堂教学充分结合,才能营造出“月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课堂氛围。美的氛围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在美的意境中领略历史的魅力,创设美景,激发美趣,以美育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美的氛围又有利于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美的历史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愉悦感,允许学生“知错改错”,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特长,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探究问题,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给人以安全,美给人以和谐。历史教学要挖掘教材中的各种美育因素,寻找高中历史教学与美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运用艺术美的形式,情感愉悦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
综上所述,研究和实践历史课程的审美化和历史教学的审美化,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推进人文教育的必然;将美育融入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回归历史教学学科特点、走进新课程改革,是提高历史教学成绩和当代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世界·上》—2009年第八期;
3、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静、李晓风、姚岗等,历史学习方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