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诵读文言文中感受中华文化
【作者】 盛海华
【机构】 江西省乐平市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直以来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这部重头戏在具体教学上上演的大多是一个模式,老师补充相关背景,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理解背诵课文。也有许多教师探索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简单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疏通文意,回答问题,巩固练习成为固定的模式。这样做虽然完成了文言文的学习,但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教师灌输有余,教法程式化枯燥无味;二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由于学生多是被动的接受,自己的学习过程弱化,课堂越来越沉寂,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兴趣,文言文的美感在单纯的字词解释中渐渐消失,老师讲课的热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减少。
用课改的精神,用新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仅仅是学生“学会”。当今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需要学的知识很多,这样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那么怎么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原则,以供分享:
一、设置导语或情景,激发兴趣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园地,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走入这块园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出饶有兴味的导语或情景,能把学生很好的带人这个园地。比如:引用成语典故,唤起学习兴趣。成语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珠宝,常常有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最易引人人胜。而且许多成语典故学生在许多现代文中已有接触,因此,恰当引用成语典故作导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讳疾忌医”导人《扁鹊见蔡桓公》,用“扑朔迷离”导人《木兰诗》,用“白帝城托孤”导人《出师表》等等。另外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曲音乐、一首小诗都能将学生带人课文,体味作者的感情,十分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体会到文言文的无穷韵味。
二、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文言语感
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昧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当然,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明确具体的导向,从而达到在趣读美读中培养文言语感这一目的。
三、教会积累知识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要求学生做笔记,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而且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篇目,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列出这几个词——“劳、饿、空乏、动、忍”,让学生归纳相同点,使学生对文言的使动用法有了初步了解。
四、引导欣赏。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美
培养文言欣赏能力,是使学生保持文言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富含音韵美、意境美、图画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可以逐步提高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能力。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比喻月光澄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竹柏的影子。“影”写出月光透过竹叶、柏叶,投影在地上的景象,巧妙地托出月光如水、柔和、皎洁,宁静的意境。好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的夜晚!好一个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我抓住文中这些的关键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想象、揣摩、感受,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体会,进入作品的意境。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写作方法、音韵特点、思想感情等不同角度进行品味,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精炼美和特有的节奏美。通过这些美的领悟和体会,引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会,我喜爱的古诗文演讲比赛、改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精美与精深。
总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常常望而生畏,缺乏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很远,学生接触少、不了解造成的。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趣读美读中学习文言知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用课改的精神,用新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仅仅是学生“学会”。当今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万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需要学的知识很多,这样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那么怎么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原则,以供分享:
一、设置导语或情景,激发兴趣
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园地,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走入这块园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出饶有兴味的导语或情景,能把学生很好的带人这个园地。比如:引用成语典故,唤起学习兴趣。成语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珠宝,常常有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最易引人人胜。而且许多成语典故学生在许多现代文中已有接触,因此,恰当引用成语典故作导语,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讳疾忌医”导人《扁鹊见蔡桓公》,用“扑朔迷离”导人《木兰诗》,用“白帝城托孤”导人《出师表》等等。另外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曲音乐、一首小诗都能将学生带人课文,体味作者的感情,十分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体会到文言文的无穷韵味。
二、以诵读为突破口。培养文言语感
大声朗读,熟读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朗读,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要旨。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昧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当然,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明确具体的导向,从而达到在趣读美读中培养文言语感这一目的。
三、教会积累知识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要求学生做笔记,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而且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篇目,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时,我列出这几个词——“劳、饿、空乏、动、忍”,让学生归纳相同点,使学生对文言的使动用法有了初步了解。
四、引导欣赏。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美
培养文言欣赏能力,是使学生保持文言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文言文,不断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富含音韵美、意境美、图画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可以逐步提高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能力。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积水空明”比喻月光澄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竹柏的影子。“影”写出月光透过竹叶、柏叶,投影在地上的景象,巧妙地托出月光如水、柔和、皎洁,宁静的意境。好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的夜晚!好一个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我抓住文中这些的关键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想象、揣摩、感受,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体会,进入作品的意境。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写作方法、音韵特点、思想感情等不同角度进行品味,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精炼美和特有的节奏美。通过这些美的领悟和体会,引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思考。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会,我喜爱的古诗文演讲比赛、改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精美与精深。
总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常常望而生畏,缺乏学习的兴趣。这是因为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很远,学生接触少、不了解造成的。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趣读美读中学习文言知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