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作者】 张水林

【机构】 江西省乐平市众埠镇张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这是国家教育机构从课程的高度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感。什么是语感?为什么要培养语感?怎样培养语感呢?
   一、对语感内涵的认识
   语感,作为一个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概念,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其定义也有区别。语言学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或语义现象的敏锐感知,迅速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心理学认为:语感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语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言语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能力。教学论则认为:语感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音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讲,语言学、心理学、教学论的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以上定义都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语感的内涵,为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所用,但还应该把他们加以整合归纳,与语文教学相融合。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文文字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人类使用,要想很好地使用这个工具交流思想和情感,参与社会交际,就需要具有良好的语感。
   1、语感是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人一出生就是感受语言的环境中学会听话、说话、认识家人朋友、认识世界的,如果把刚出生的孩子放进一个没有语言感受的环境里生活,他将永远不会具有使用语言的能力。
   2、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语文能力,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语感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主要靠实际的听、说理解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是服务于语感的培养,如果没有字、词、句的知识的积累,语感就无从谈起。语感反映的思想感情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一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接触到的语言对象,按自己的需要作出理解。这就是常说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次,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素质造就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需要,语感,作为‘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增强了,可以使人自然而然地看得清、听得懂、而且听得真、懂得深、写得好、写得美。
   三、培养语语感的方法
   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由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成,但感受只能产生于言语主体自身的实践。因此,个人的实践是语感得以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1、加强朗读,感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文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各个学段的阅读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读,可以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做到“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2、引导思考,体味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如“翠色欲流”一词,可引导学生读这段话后这样理解:那无边的草地好像是用绿色拨洒,颜色是那么绿,那样鲜,那样浓,那浓浓的绿色,饱含了水分,好像凝聚成一个宽阔而碧澄的水面。这是多么美的景色,一个“流”字把意境写活了。经常这样的品词、析句,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
   培养语感,应抓住文章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捕捉语感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领悟,体会情感。
   3、启发想象,丰富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引起情感的共鸣。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生动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4、注重积累,内化语感。
   语感虽然以感受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心理体验,然而有生活才有体验,有对语言文字的感性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这种积累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只有重视积累,才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感,并在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中显现出来。
   总之,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