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作者】 杨权贵

【机构】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决定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两两之间各自构成一对矛盾体。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要转变从前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改革旧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方法,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学设计,实行创新教学,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尽快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快速发展。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目的,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条件仅仅是外部因素,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部动因。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强烈阅读欲望的支配下,学生自己也能找到可供阅读的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故语文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喜欢语文,积极而主动学习语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逐渐进入乐学、爱学、会学、好学的境界。要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环境,要安全、宽容、民主、和谐等,学生的语文学习参与和探究能够得到鼓励和支持,学生就会喜欢语文,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要让学生发现语文中的美,构建诗意课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和教育功能,使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中痴迷语文学习,在语文殿堂中愉快徜徉,充分领略语文的独特魅力。要创设积极而良好的语文教学情感氛围。教学前,教师要抓住课文的情感,巧设导语,引带入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能够喜欢课文的学习。为了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如教《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而作者却只到过十来处。有人认为没走遍苏州的园林写不出介绍苏州园林特点的文章,你认为本文把苏州园林的特点介绍出来了吗?为什么?”学生从问题着手,一下激发起学习、探究兴趣,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搞好课堂教学
     课堂是师生生命参与的处所、阵地和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段历程,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建构,关注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进步或发展,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怎么样。教师要组织、引导初中学生深入学习语文教材,在“读”“思”“品”“说”“写”等中,辅以精当讲解,适时点拨,合理拓展想象,使他们的思维不断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读出新意,读出豁然开朗的感觉,培养其语文素养和民族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教师和教科书所设计好的思路左右学生的思路,而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主动阅读,主动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教师,敢于挑战教科书,学会自己动脑,自主阅读,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都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应归还学生思维的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要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加强与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融入一个诗意的语文世界,感受语文美的文学魅力。
三、课后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的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内外衔接,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教师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