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作者】 施存桂 樊有孝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南丰学区炒面庄中心小学
【摘要】摘要: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能胜任的教师。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个性的启蒙阶段。幼儿教育不但要有信心、爱心和耐心,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每一名幼教工作者都应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孩子们较快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日后成为“社会的人”奠定基础。【关键词】关键词:农村 幼儿 良好 行为习惯 培养
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个性的启蒙阶段。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一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行为习惯可使幼儿生活、学习自然有序、充满生机,相反则会使幼儿一日生活杂乱无章,死气沉沉,以至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对于当前农村幼儿,其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而祖辈们则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其余一切则让孩子顺其自然,无所谓什么习惯培养。孩子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认识不到好的行为习惯所带来的益处。长期以来,这些孩子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出现了许多陋习:卫生习惯差(早晚不刷牙、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不经常洗澡换衣服等);礼貌习惯欠缺(遇到生人不会打招呼,不主动问候老师和小朋友,脏话粗话到处滚;与幼儿有冲突时,不能用语言沟通的往往就用武力解决);缺乏应有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交际能力(缺少同情心和友爱心,与同伴协商、合作能力差)……
幼儿的习惯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幼儿不自觉的按照自己喜爱的或被动地按照成人的要求去吃、睡、玩,去处理、安排自己与周围的人、事的关系。慢慢地这种安排就发展成为一种极少变化的行为方式,一般称之为习惯。由此可见,幼儿的习惯养成往往是靠成人的约束和安排。因此,面对这些无良好习惯的农村孩子,每一名幼教工作者都应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让他们较快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日后成为“社会的人”奠定基础。根据以上现状,就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规矩,方法适宜
1、不断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凡是他们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我们都指导他们自己做,例如自己穿脱鞋子,自己吃饭,还教会他们自己穿衣服,提高幼儿的独立性、协调合作能力,在同伴有困难时能给予帮助。
2、培养幼儿的初步责任感。在班里我们采用了轮流当“值日生”的方法,让每一个幼儿逐步承担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发碗、发勺子、收拾玩具、摆放图书等,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也能较好的完成任务。同时也让幼儿们每周在家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常常会听到有人跑来告诉我们:老师,我会帮妈妈洗菜了;老师,我会帮爸爸叠被子啦!说完后喜欢听我们再夸他几句,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立刻浮现在他们的脸上。
3、让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良好的常规是开展好一切活动的基础,小班尤其要注重幼儿各种常规和习惯的养成。我们几个教师常常共同讨论班级各项生活、活动的常规要求,让幼儿理解班级的常规是为了让大家在幼儿园里过得愉快而制定的,所以谁违反了常规,小朋友要相互提醒,而不应该单一地告诉老师。我们也意识到: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不仅是为了保证眼前正常活动,更主要的目的是使幼儿逐步养成习惯。在开展各项活动前向幼儿说明要求,说明下一步做什么、怎样做,防止幼儿整天跟着老师转的盲从。例如整理常规,以前每次进行活动后,老师都要帮幼儿整理玩具,浪费许多的时间,也很累。我们就在每次活动前先组织幼儿谈话引导大家在活动结束后要互相帮助整理玩具,进入活动室后让幼儿观察玩具的摆放位置,再进行游戏。这样,孩子们不但学会了爱玩具,在班级的各种整理活动中也井井有条了。
4、及时总结和评价幼儿的行为。每次活动结束以后,老师对孩子的行为及时进行总结。在孩子做错的时候,老师常常及时地批评并指出错误,引导他们改正;所以做得好的时候,表扬和鼓励也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有上进心,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对有进步的幼儿立即在全体幼儿面前表扬她的这个良好行为,并以小五角星来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得到鼓励,看到自己的优点,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二、榜样示范 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天性爱模仿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在幼儿园里,幼儿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幼儿对正确行为所形成的正面效应自然而然地深入于心、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
幼儿生活的范围不仅是幼儿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实际上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不仅是常任的,而且是全方位的。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有人说:“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自己。”因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细节都是如此,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三、耐心教育 ?持之以恒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形成的,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需要不断的扶持、纠错和历练。孩子的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但需要有信心和爱心,更需要有耐心。耐心是做好幼儿教育的前提条件。家长和老师要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及时进行提醒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培育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持之以恒、不依不饶。时松时紧的迁就,结果只能是推波助澜,对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家园配合,要求一致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特别需要家园要求一致。首先家园彼此密切配合,统一要求,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在园和家中就判若两人,在园吃饭、穿衣都是自己做,而在家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包办做,这样很难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在幼儿面前,老师和家长在习惯上要做好榜样作用,以身示范,这样幼儿的良好习惯才能得以更好的养成。
总之,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所以,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终生幸福,我们作为启蒙老师应高度重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小抓起,从小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