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认知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 阎黎明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人们逐渐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学会如何自主学习,而不仅是学习系统化的知识本身。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终身学习的效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对自主学习及其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现状的实际调查,查找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各种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立基于认知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模式以元认知、动机和学习策略为切入点,从知、情、行三个维度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认知建构主义 自主学习 培养模式
【正文】

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目前的教学实践领域,自主学习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很普遍,学生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习惯,不仅不愿接受自主学习,也不会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实际上,上世纪7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两次报告都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学会如何自主学习,而不仅是学习系统化的知识本身。学习者只有学会认知、掌握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习者的生存概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理念。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导致师资等教学资源极度紧张,以及随着高校学生实践学分的增加和课堂教学学分减少的大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已刻不容缓,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紧迫,同时现代多媒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契机。为此,本文作者在对自主学习及其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实际调查,分析了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各种因素,并在我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尝试建立起基于认知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以期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效果,有助于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概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被教育学家提出,但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研究,并从不同方面给自主学习进行了界定,其中有一点是普遍认同的,即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反思并修正下一阶段的自主学习行为。
一)自主学习研究概述
  自主学习这一最初属于教育哲学范畴的概念在1981年由Henri Holec在其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引入了教学领域。他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学习者角度看,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 确立学习目标;2. 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3. 选择方法和技巧;4. 监控学习过程;5. 评估学习结果。Holec的观点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极大挑战,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权威Zimmerman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与一些心理学家致力于自主学习研究,他在总结了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只要是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性的。总的来说,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总体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判断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国内学者对自主学习的探讨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们在总结和分析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自主学习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围绕自主学习在我们现实条件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自主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和培养方法、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等方面展开。大多数学者对于自主学习达成了一些共识,普遍认为自主学习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检测、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的自我建构过程。自主学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总之,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调节性、反馈性、有效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强调的是学习者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从最初的哲学概念发展到一种教育理念是具有坚实理论支撑的,主要有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都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都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先决条件,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教育目标。
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后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以Rogers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人的价值和尊严置于整个人的发展前沿地位。人本主义探讨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
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源于康德的哲学思想,是上世纪末的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产物,这在性质上决定了其流派众多、体系庞杂,但所有的建构主义者都坚信,知识不是由认知主体被动获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以Piaget和Vygotsgy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知识建构,是通过新知识学习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信息输入,也就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或经验基础上构建和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
3.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基础上的。1967年著名认知心理学家Neisser的著作《认知心理学》系统研讨了人类认知活动,Neisser指出,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发现,促进其认知结构的改变,他们根据自身认知差异,如年龄、性别、观念、动机等因素,有选择地吸收信息、加工信息、重构信息的含义并将新信息融于已有知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教育报告就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各国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报告突出两个基本观念,即终身教育和自主学习的社会,强调了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的思想,并指出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是不断积累知识的长期、连续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终身自主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如今,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理念和能力,自主学习无论对社会发展、教育变革还是个体成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人类的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人们要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环境,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测算,20世纪中叶人类的知识每十年增加一倍,20世纪后期则缩短为每五年增加一倍,21世纪初更是每两至三年增加一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也曾指出,在半个世纪前,人们从大学毕业后,有近70%的所学知识可一直运用到其退休前,而当今时代,这个数字缩减为2%。这就意味着仅仅靠学校传统的教学方式获取知识远远达不到时代要求,如今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绝大部分需要通过自主学习从社会这个大课堂来获得。学习者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跟上并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 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很多高校课堂教学开始向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方向转变,但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十分流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有限的教材、参考资料和教师的个人经验等是知识的来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讲授式教学虽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例如便于教师统一掌控,可以同时向大量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但它的局限性在信息化时代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1. 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师的因材施教;2. 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经常使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主观性和形式化严重,教学效果不尽人意;3. 教学关系本末倒置,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依赖教师,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4. 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养的提高。目前,我国大多高校由于大规模的扩招,师资等教学资源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紧迫,同时现代多媒体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契机。自主学习是现代教育目标的起点和归宿,因此人们必须要学习学习,不断自我发展和提高。
三)个体发展的需要
    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历来是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20世纪心理学,特别是20世纪后期认知科学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引起了教育者的浓厚兴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造成学习者个体发展差异的因素既有我们很难改变的如智力等先天因素,也有我们可以干预的后天因素,而在诸多后天因素中,学习自主性应该是影响最大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弥补学习个体差异,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首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个体特点,合理确定学习目标,科学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主动调控学习过程,准确评估学习效果,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同时,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一切创造发明,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有独立个性的自己想、自己做出的。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毕生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 自主学习能力调查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对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现状令人堪忧。为此,笔者在三所高校抽选了部分学生进行了有关自主学习的问卷调查,来揭示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自主学习现状和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目标:
  1、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现状;2、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研究选取我省三个不同层次大学(一本、二本、三本大学各一个)、一年级和二年级各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工科的英语教学班,共计725人;十二个英语教学班学生都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但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二年级学生在知识积累程度上的差异,和三个不同层次大学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调查对象应该能代表目前我国不同层次多数高校的学生实际,因此对他们的的调查具有很好的借鉴性。
三)调查工具:
  1. 调查问卷:笔者对参与调查的十二个班共725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所涉及的主要六个方面(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策略运用、学习过程监控、学习效果评估)和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2. 个别访谈(从十二个班中随机抽取各5人共60人进行个别访谈):1)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2)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  
四)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结果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学生都认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很重要,但是无论是知识技能比较扎实的一本、二本学生还是知识技能不够扎实的三本学生,他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现状都很不乐观,自主学习意识很淡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计划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监控缺失,自主学习效果差。三本学生在这些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各层次大学的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在各方面都有进步,这可能是由于二年级学生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要求,但整体效果仍不理想。结合个别访谈,从调查表中学生给出的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来看,概括出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元认知能力(预测、计划、调控、评价等能力),学习策略,社会和物质环境。
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目标已被教育界普遍接受,以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和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依托,关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就目前我国现有的研究来说,大多停留在对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的介绍,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探讨和倡导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而很少涉及具体如何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还没有形成从抽象到具体的、可操控的、完整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体系。这里,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可操控性为前提,从自主学习的内涵和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出发,设计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一)模式设计理念
  该模式设计参考了强调自我系统发展的McCombs自主学习模型、从信息加工角度阐释自主学习内在机制的Butler & Winne自主学习模型、和从认知视角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Zimmerman自主学习模型的共同特征,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的建构者,具有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和周围环境的潜在能力。该模式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重视学习者的自我观念和情感因素,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活动参与过程,以及发挥学习者知识建构者的作用,使自主学习成为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模式实施方案
    该模式实施方案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设定为四个领域 - 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行为领域和环境领域,并从自主学习的内涵和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以及实现这四个目标所采用的具体措施着手,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由抽象走向具体,使该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1. 兴趣动机激发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外因素有很多,如智力差异、学习环境、学习兴趣和动机、个体特点等,其中,作为内因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充分和有效激发是解决目前自主学习困境的主要途径,大多数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动机是决定学习者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学习动机无论是工具性的还是综合性的,一般都是内在的、自我激发的,而对这种动机具有催发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学习的价值意识、归因趋向等。要想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动机因素,并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干预手段和策略。1)教学吸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因素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求知欲。首先,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自主学习内容的新颖、生动、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知情并重,教师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行为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如教师的热情,教师对学生学习所承担的责任和期望,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再次,采用合理的课外激励策略,如利用现代传媒,拓展实用交际,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学习内容向能力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转换;最后,努力创造愉快、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2)反馈和评价: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包括教师和学习者本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积极性。通过结果的反馈和评价,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发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也能了解自己的不足,使下一步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帮助树立克服缺点的信心。结果反馈和评价应把握如下原则:学习结果的反馈和评价要及时、具体、客观、适当。3)归因指导: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左右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如努力不够、方法不当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4)建立合作与竞争机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基于个体性和独立性,适当创设合作情景和提供竞争机会,尽可能突出个体在集体中的各自作用以及竞争环境下各自的进步,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元认知能力培养
    元认知指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信念及对这些过程的监视和控制。元认知和自主学习是一个事物的统一体,密不可分,自主学习是目标和结果,元认知则是内部动力和实现目标的有力手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注重促进学生的元认知发展。1)提高元认知意识:元认知意识涵盖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几个方面,它们在元认知意识产生的过程中相互作用,通过揭示自主学习的价值,引导学习者认识到其意义,清晰目标和任务,从而帮助学习者激发和调动强烈的内在动机,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2)丰富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包括对学习者个人、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首先,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在认知活动中扬长避短,提高认知效率;其次,明确不同认知任务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开发Vygotsgy提出的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另外,学习一些认知策略的基本知识,比较各种认知策略的特点、适用情景及可能达到的效果。3)强化元认知过程体验:元认知过程包括认知过程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如时间管理、策略选择等。元认知过程的体验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训练学习的计划过程,如目标设置、策略选择、时间规划等;其次,训练学习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过程,包括自我反馈、自我修正等过程;再次,训练学习的自我评价过程,如自我总结、自我评估、自我归因、自我强化等过程;然后,训练学习的意志控制过程,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排除外界干扰,实现自己的目标;最后,建立自主学习电子档案,有意识收集学生自主学习成果,通过分析解释,突出反映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努力、成就和进步,反思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 学习策略训练
  学习策略研究是在上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即研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和学习者个体特征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策略既包括宏观的计划、调控、评估等过程,也包括微观的做法或技巧。然而,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继Rubin进行了对成功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情况的调查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习策略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最引人注目的是O’Malley和Chamot等的研究,他们以认知理论为指导,研究了信息理解、处理、储存等过程,得出一整套理论化的学习策略。Oxford借鉴各家之长,对学习策略分类阐释,对如何培养每一种策略作了详细说明,还建立了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并被后来的学习策略研究者广泛采用。上世纪末,学习策略研究与自主学习研究结合了起来,学习策略的训练成为了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在国内,以文秋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概括了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框架,从实际出发介绍了各种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文秋芳提出了双维度学习策略框架,将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管理策略是管理学习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策略,处于学科学习策略之上并对其运用具有制约作用,主要包括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学科学习策略是直接用于处理学科学习材料和内容的策略。她认为,学习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处理输入、储存输入和产生输出,每个阶段都有管理策略、学科学习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参与。
  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对学习策略有着不同的看法,但随着教学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都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即学习策略训练是增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习策略训练宗旨就是为了提高学习者有意识训练的主动性和策略运用的有效性,为学习者掌握所学策略创造机会,更有效地自主学习。当然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对参与的管理策略、学科学习策略和情感策略的训练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1)明确训练的目的,策略训练的着眼点是策略而不是知识;2)策略训练要具体化、外显化;3)策略训练需加强主体体验;4)训练中要师生评估相结合,确保策略训练效果;5)充分考虑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选择适当的策略,如文化背景、教学环境、学习任务等环境因素,学习动机、努力程度、态度、情绪、性格、年龄、性别、智力、学习风格(包括认知风格、感知风格、情感风格)等个体差异。
4. 社会-物质环境创设 
    除了以上提到的兴趣动机、元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外,社会、物质环境因素也会对自主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努力创设和利用有利的社会、物质环境因素。首先,现代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要要适应这种转变,有意识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和学校要积极营造一种新的自主学习氛围。其次,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也会影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效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降低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和紧张情绪,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再次,良好的物质环境,如适宜的学习场所、学习设施、丰富的图书音像资料以及及时的学业支持政策等,也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舒适场所和学习辅助设备,要及时提供自主学习需要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以及便利的生活等物质条件。
结语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的变革,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习者自主、独立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者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教师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实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Holec, H.  Autonomy a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en, 1981
2.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SFLEP. 2000
3. Neisser, U.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67
4. O’Malley &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5. Oxford, R.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Y: Newbury House, 1990
6. Rubin, J.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ll Us.  TESOL, 1975
7. Vygostgy, L.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IT Press, 1978
8. Zimmerman, B.J.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Y Inc., 1989
9. 李力等. 《策略-风格-归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 潘亚玲. 《外语学习策略 - 成功之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1. 邵志芳. 《认知心理学 - 理论、实验和应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2. 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3. 严明.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