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引导反思提高复习效率

【作者】 秦金兰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劳动技工学校

【摘要】摘 要:数学家弗莱登塔曾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复习教学现状和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反思是必要和可行的。根据复习教学中各环节特点给予学生具体的反思方法、反思内容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习效率。
【关键词】关键词:反思 提高 复习效率
【正文】一、复习教学现状呼唤反思
  我们对初高中学生进行了有关复习习惯状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常回顾学习的习惯,多数只能做到偶尔回顾当天所学的内容。大多数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面对相似知识点或同类型问题时,不敢大胆取舍,只好认定每道题都做最保险,加大了复习负担。而对于解题后作进一步的思考,难怕是有时会想一想题目有哪些变化的学生则更少。由此看来,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反思习惯,学习反思力强弱、反思习惯与学习状况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在复习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只管做题目,像猴子摘玉米。过一段时间又不知其所以然,当时犯的错误照犯不误。这类学生往往比较刻苦,虽埋头做了大量习题,但解题时仍破绽百出。他们往往只注重做题的数量,而不重视做题的质量;只注重做题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及解题后的反思。
  二是复习了后面忘了前面。当时复习时感觉比较好,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又成陌生,总是感叹知识乱,不成章法。这类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个体而忽略整体,没有系统化、整体化,复习靠记忆的成分多。他们往往只注重知识复习、注重当前效果,复习时“只顾勇往直前”却缺乏“回头看”。
  因此,学生要具备反思的能力和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引导学生反思是有效提高复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引导学生课前反思
  不少学生的复习是被动的,他们习惯于听从教师安排,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课堂。由于注意力不可能保持始终,在仓促中往往重温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放过不懂的细节,课后做习题时才发现,不懂的仍然不懂。
  引导学生课前反思,要求学生通过具体措施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把看书、做部分习题提前到知识点复习课前,带着问题进课堂。
  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该单元前需要通读教材,罗列出知识要点以及尚未清楚的知识点。这样一来,能自行复习的知识无需教师重复,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上,学生自行复习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不亚于教师给予,在课堂上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关心的问题上来,如此就会事半功倍。
  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复习教学以理解知识、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能力为宗旨。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况落实基础,总结知识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横向拓宽,纵向挖掘,从而达到巩固知识、促进能力提高的目的。
  复习教学离不开教材知识的两次开发,但在形式、过程和目的上都有别于新课教学。教材知识大多包含下列环节:(1)问题的提出,即本节需要解决哪些问题?(2)解决问题的准备,即通过什么理论或什么实验?(3)问题得以解决,得出结论或规律;(4)该问题的应用,并对以后的知识埋下伏笔。这些环节,在学习新课时引导学生层层突破,但在单元复习时仅限于此显然不够。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反思知识的内涵,反思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从整个中学教材体系的高度去思考,在反思中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
  四、引导学生课后反思
  不少学生没有课后反思的习惯,不清楚自己通过一节课的复习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着什么问题。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发现许多问题仍不懂,复习与否似乎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学生复习课后及时反思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盲目性,其一般程序是:反思——检查——计划——补救——再反思。多数复习资料都会罗列一节的重要知识点及知识体系,这为学生课后反思提供了平台。可以借助复习资料提供的知识体系,逐条反思本节课后老师重点复习了哪些,为什么要复习这些知识,哪些知识点老师相对忽略,这些知识点我是否己熟练掌握和深刻理解。再做已做过的题目或未做过的题目,来检验复习成果。
  复习完一单元后,也要进行及时反思。了解自己在该单元的知识结构,尤其是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点。
  五、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反思
  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反思,不少学生解题时就题论题,解完了就结束了,缺乏解题反思,因而收效甚微。在要求学生解题时,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规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灌输式为自控式,不断鼓励学生对讲评内容,尤其是自己出错的知识点进行“二次思维”。
  六、引导学生考试后反思
  每一次考试都是一个阶段复习的重要检验手段,每一次考试都是考试技巧的重要练习,每一次考试都是复习过程中的里程碑。考试结束后,不能仅停留在分数和本试卷的得失分析上,应该进行全面的反思。考试后的反思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引导:
  一要反思考试复习准备。反思准备本次考试的态度是否积极,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只做题不看书还是只看辅导书不看教材,还是认真回顾复习过的知识,重温做过的习题?我所做的准备工作是否有效?哪一种最有效?如果效果不佳,在下次考试时应作哪些调整?
  二要反思考试技巧。引导学生反思考试各阶段的得失,如:试卷发下来离正式应考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是否全面了解本试卷后再应答?试卷的题量、题型、问题难度在应答前是否做到心里有底?做题顺序怎样?遇到难题是如何处理的,有无经验值得总结?做题过程中是否会感到注意力难以集中,又是如何调节的?有无经验值得总结?能否形成适合于自己的保持良好注意力和思辨能力的方法?考试过程中,能否确认自己所做的题目肯定正确?
  三要反思考试结果。考试结果是否符合真实水平,如果有差距,主要原因是什么?问题根源在哪里?在下阶段如何调整复习,应在哪些方向下力气?
  四要反思阶段复习状况。每次考试是阶段复习的检验,其结果大致能反映阶段复习成效。应当反思这阶段上课听课效果如何?什么原因导致好或坏?做题目是否正常?是否能跟上复习进程?复习过程中是否遗留知识隐患点?在解哪类题目上有进步?哪类题目还有缺陷?
  实践表明,复习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根据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反思有载体,使学生在反思中获得能力发展,反思是提高复习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宋志超.做化学习题后的“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7期
  【2】王建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年第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