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作者】 苏廷辉
【机构】 贵州省荔波高级中学语文组
【摘要】摘要: “语文教学艺术”,陪伴我们走到今天,似乎再熟悉不过了,然而,细想起来,却又觉得如此陌生。在一路高歌“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也经历了大大小小许多手术,但今天看来,仍脱不了功利性、模式化、权威棒的掌控。回顾历史、直面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勇敢的站出来说声“不”,是让“语文教学”成为僵死的标本,还是成为机械的木偶,或者还“语文”以生命,让“语文”在这个大千世界里神采飞扬、蓬勃发展?在这里,我粗浅的谈一点儿自己的感悟,以期引来大家进一步的思考,让我们挚爱的“语文”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关键词】关键词:语文 教学 思考
【正文】一、远离功利
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理应教会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来为适应各种交际铺通条条道路,来为传承大小文化网罗种种方法。于是乎语文教育导向的决策者、语文教育者和语文学习者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而忙的不亦乐乎。每一天想想想、讲讲讲、练练练,以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到头来,也只不过“一夜之间”骤然多了几个适应了高考需求的“状元”,多了几个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人才”,多了几个适应了展览需要的“标本”——何曾见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继往开来的盛象增多了几分?何曾见魏晋风骨、盛唐气象中那叱咤风云、独领风骚的才子的身影?
语文,语文教学,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传承的最突出的代表,岂可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时的需求而动摇其根本,迷失其方向?数百年前,就曾有人振臂高呼: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还有一句古谚云:时势造英雄!时代所需的英雄、时代所需的人才,是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千锤百炼出来的,而不是在某个时代某些人的增删斫遏中剪裁或包装出来的。他们与人类社会、人类文化融为一体,这样才有了超乎常人的力量与智慧。当今之中国,若真要寻求人文之振兴,也应全力顺应本国家本民族的“语文”自身发展的规律,多一些顺其自然,少一些急功近利。一代贤相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在今天,吃惯了三明治汉堡包的我们,是否也应多学学前人的这种精神、这种智慧,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民族“文化”的前途?想一想民族“文化”传承的前途?“标本”,留一些在博物馆里供人们观看、研究就足够了吧?
二、远离模式
语文教学的模式化存在于哪里呢?首先是观念的模式化。曾有人认为“四书五经”就是“语文”,也曾有人认为“唐诗宋词”就是“语文”,今天又有人认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就是“语文”,是这样的么?语文究竟应如何定义?我认为与其把语文当作一门学科,不如当作一种文化;与其告诉人学习语文有多少好处,不如让他亲身体会一下文化信仰在他生命中的分量;与其让他们每一天捧着语文教科书不如让他们在其他大千世界里找一找语文的痕迹……其次是行为的模式化。曾有人不再重复前人的“模式”,逐渐探讨总结出了自己的语文教育“风格”,孰不知“一不小心”又从一种模式跳进了另一种模式?而且还要“千便万利”的大肆宣传,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了,似乎谁要是一朝错过,将要永世后悔。可曾想过在学校教育的背后,教育者是独立的个体,受教育者也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岂可一概统一要求?而受教育者的种种心得、诀窍等等,是不是也应该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呢?教育难免有共同的教育措施,但在倡导张扬个性、探索创新的今天,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多提倡一些共性呢,还是多鼓励一些个性呢?更何况,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算是可以了,有统一的标准吗?应该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吗?这个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有统一的答案吗?应该有统一的答案吗?在刻意的探索、追求、模仿和 顺其本性、随其自然之间,哪一个更好一些,更合理一些,更符合客观规律一些?“木偶”,在今天除了可作为一种“艺术”供人们在茶余饭后品味一番外,最好的去处也许也是博物馆吧?
三、远离权威
绝大多数的权威,还是让人信服的。远离权威,不等于否定权威,不等于蔑视权威,不等于背叛权威。权威是什么?心照不宣。但权威也是人。权威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感冒发烧头晕眼花。我想,权威如果不认同这些,他就不是真正的权威。您说是不是?相信权威有许多好处,我就不一一罗列了。但权威的影响太大了,而且时常成为某些人某些组织的招牌,一挂到门外粘些风尘泥土就变了,但谁敢说那不是“权威”?况且权威是风云人物,说出来的话流传甚远,一旦说了就不易更改,时间长了就难免会招来“细菌”;有时被别人篡改了还难于觉察……所以,想来,当权威难,真难。因此,我们不要老是难为权威。适当的离他们远一些,让他们有一点空闲时间来洗洗澡,静静心,与国与民,与人与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远离权威,合情合理。比如说,高考的指挥棒,总不如高中课本变得快,您说是不是?而对于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来说,更“权威”的或最“权威”的,是什么呢?权威很快就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常新的,是不断变化的,是永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语文,是有着不朽的生命力的,其不禁针对语文的研究者、传播者和承载者,还针对的语文自身。由此看来,我们是不是应适当的离权威更远一些呢?
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文学即人学”的主张。但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仍被诸多国人遗忘。其实,教育,语文教育,何尝不是“育人”?由此看来,语文教育,所要承载的使命,是否应只局限于“传道、授业 、解惑”?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勇敢的站出来,多说几个“不”?多给我们自己一次机会,一点空间,一些思考和选择的余地?
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理应教会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来为适应各种交际铺通条条道路,来为传承大小文化网罗种种方法。于是乎语文教育导向的决策者、语文教育者和语文学习者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而忙的不亦乐乎。每一天想想想、讲讲讲、练练练,以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到头来,也只不过“一夜之间”骤然多了几个适应了高考需求的“状元”,多了几个适应了时代发展的“人才”,多了几个适应了展览需要的“标本”——何曾见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继往开来的盛象增多了几分?何曾见魏晋风骨、盛唐气象中那叱咤风云、独领风骚的才子的身影?
语文,语文教学,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传承的最突出的代表,岂可因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一时的需求而动摇其根本,迷失其方向?数百年前,就曾有人振臂高呼: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国还有一句古谚云:时势造英雄!时代所需的英雄、时代所需的人才,是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千锤百炼出来的,而不是在某个时代某些人的增删斫遏中剪裁或包装出来的。他们与人类社会、人类文化融为一体,这样才有了超乎常人的力量与智慧。当今之中国,若真要寻求人文之振兴,也应全力顺应本国家本民族的“语文”自身发展的规律,多一些顺其自然,少一些急功近利。一代贤相诸葛亮曾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生活在今天,吃惯了三明治汉堡包的我们,是否也应多学学前人的这种精神、这种智慧,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民族“文化”的前途?想一想民族“文化”传承的前途?“标本”,留一些在博物馆里供人们观看、研究就足够了吧?
二、远离模式
语文教学的模式化存在于哪里呢?首先是观念的模式化。曾有人认为“四书五经”就是“语文”,也曾有人认为“唐诗宋词”就是“语文”,今天又有人认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就是“语文”,是这样的么?语文究竟应如何定义?我认为与其把语文当作一门学科,不如当作一种文化;与其告诉人学习语文有多少好处,不如让他亲身体会一下文化信仰在他生命中的分量;与其让他们每一天捧着语文教科书不如让他们在其他大千世界里找一找语文的痕迹……其次是行为的模式化。曾有人不再重复前人的“模式”,逐渐探讨总结出了自己的语文教育“风格”,孰不知“一不小心”又从一种模式跳进了另一种模式?而且还要“千便万利”的大肆宣传,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了,似乎谁要是一朝错过,将要永世后悔。可曾想过在学校教育的背后,教育者是独立的个体,受教育者也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岂可一概统一要求?而受教育者的种种心得、诀窍等等,是不是也应该让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呢?教育难免有共同的教育措施,但在倡导张扬个性、探索创新的今天,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多提倡一些共性呢,还是多鼓励一些个性呢?更何况,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算是可以了,有统一的标准吗?应该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吗?这个世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有统一的答案吗?应该有统一的答案吗?在刻意的探索、追求、模仿和 顺其本性、随其自然之间,哪一个更好一些,更合理一些,更符合客观规律一些?“木偶”,在今天除了可作为一种“艺术”供人们在茶余饭后品味一番外,最好的去处也许也是博物馆吧?
三、远离权威
绝大多数的权威,还是让人信服的。远离权威,不等于否定权威,不等于蔑视权威,不等于背叛权威。权威是什么?心照不宣。但权威也是人。权威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感冒发烧头晕眼花。我想,权威如果不认同这些,他就不是真正的权威。您说是不是?相信权威有许多好处,我就不一一罗列了。但权威的影响太大了,而且时常成为某些人某些组织的招牌,一挂到门外粘些风尘泥土就变了,但谁敢说那不是“权威”?况且权威是风云人物,说出来的话流传甚远,一旦说了就不易更改,时间长了就难免会招来“细菌”;有时被别人篡改了还难于觉察……所以,想来,当权威难,真难。因此,我们不要老是难为权威。适当的离他们远一些,让他们有一点空闲时间来洗洗澡,静静心,与国与民,与人与己都有利,何乐而不为?
远离权威,合情合理。比如说,高考的指挥棒,总不如高中课本变得快,您说是不是?而对于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来说,更“权威”的或最“权威”的,是什么呢?权威很快就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是常新的,是不断变化的,是永远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语文,是有着不朽的生命力的,其不禁针对语文的研究者、传播者和承载者,还针对的语文自身。由此看来,我们是不是应适当的离权威更远一些呢?
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文学即人学”的主张。但时至今日,这一观点仍被诸多国人遗忘。其实,教育,语文教育,何尝不是“育人”?由此看来,语文教育,所要承载的使命,是否应只局限于“传道、授业 、解惑”?最为关键的是,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勇敢的站出来,多说几个“不”?多给我们自己一次机会,一点空间,一些思考和选择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