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作者】 程波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三合镇高家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村小,一个看似普通的称号,而它却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农村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对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升全民素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如今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从根本上并没有完全得到扭转,在教育观念、生源、办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严重阻碍和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就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一一提出,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实现农村小学教育全面改观。
一、办学意识及教育目标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新课程理念无法贯彻
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已经很多年了,然而目前很多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采用“死教死学”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村完小以下的学校。而归根究底,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老教师认为新课改跟他们没有很大的关系;中年教师则认为传统的方法能够应付新的课程;年轻教师则觉得,新课改的实施会更费时费力,也不容易出成绩。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依然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加之目前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这种“应试教育”还将继续下去。而农村小学的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更是形同虚设,一是无专业教师上课,二是被主科教师“借用”,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发展。因此,导致现在很多的农村小学老师教学目标严重偏移,教学方式简单,新课改便成了一纸空文。
建议及意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农村小学教育要想健康快步发展,关键是要不断的更新和创新。无论是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学校的各级教师还是学生的家长都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通过加强宣传力度,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其次,加强、严格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给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们提供一些到校外学习的机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最后,学校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及新教学理念,构建一个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沟通的平台,形成教育的共识,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全面贯穿新课程理念。
二、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欠缺、落后
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大大提高,但由于学校各种支出太多,真正用到教学上的寥寥无几,教学经费严重短缺。其次,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镇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部分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级小学没有微机室及电脑,即使有电脑,也只是一两台供远程教育及老师使用,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图书室的书籍陈旧,且数量极少;音乐、体育、实验器材严重缺乏。
建议及意见: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均衡城镇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预算,稍微向农村小学倾斜,重点建设小学教舍等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及实验器材,根据学生数按照指标购置图书,完善音乐、体育等器材设施。学校应当积极寻求突破,寻求社会帮助,改善学校环境。学校支出透明化,让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教师队伍欠缺,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虽然陆续招聘新教师,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但许多农村学校还是存在教师差编,且专业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加之部分教师被借用走及教师请假等,导致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这就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开展和管理。
建议和意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快人才资源的引进步伐,合理选派和调派教师,为农村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补充小学专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教师。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按时按量发放教师工资,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油条”教师进行严格处罚。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摒弃旧俗的教育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开设完整素质教育课程。
四、学生大幅度减少,撤点并校,学生上学不便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广,限制生育,以及改革开放,外出农民工较多,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出去上学,导致农村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学校人数随之锐减,从而出现撤点并校现象。学校变少,孩子们就集中上学,虽然教学资源节约了,但是学生上课的路程却更远,完全逆反了就进入学的原则,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近几年屡次出现孩子上、放学途中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就足以说明。
建议和意见 :生源减少需要撤点并校的必须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严格履行论证和公式等程序,能够保留的尽量保留,已撤并的学校和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予恢复。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寄宿学校的经济投入,加快完善寄宿硬件建设,寄宿相配套的心理辅导、生活服务等及时跟上,让家长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
五、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外出务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问题有学习较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建议和意见: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贫困、单亲儿童的关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邻里的关怀;家庭、村委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家长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综上所述,眼下农村小学的教育情形实在不容乐观,而农村小学教育占据了整个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病。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牢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办学意识及教育目标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新课程理念无法贯彻
素质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已经很多年了,然而目前很多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将考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采用“死教死学”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村完小以下的学校。而归根究底,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老教师认为新课改跟他们没有很大的关系;中年教师则认为传统的方法能够应付新的课程;年轻教师则觉得,新课改的实施会更费时费力,也不容易出成绩。此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依然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加之目前绩效考核制度实行,这种“应试教育”还将继续下去。而农村小学的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更是形同虚设,一是无专业教师上课,二是被主科教师“借用”,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发展。因此,导致现在很多的农村小学老师教学目标严重偏移,教学方式简单,新课改便成了一纸空文。
建议及意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农村小学教育要想健康快步发展,关键是要不断的更新和创新。无论是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学校的各级教师还是学生的家长都要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以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通过加强宣传力度,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其次,加强、严格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多给学校领导以及教师们提供一些到校外学习的机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最后,学校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以及新教学理念,构建一个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沟通的平台,形成教育的共识,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全面贯穿新课程理念。
二、教育经费不足,教学条件欠缺、落后
尽管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改革,学校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办公经费也大大提高,但由于学校各种支出太多,真正用到教学上的寥寥无几,教学经费严重短缺。其次,农村小学的校舍和硬件设施配备上与城镇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部分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绝大多数村级小学没有微机室及电脑,即使有电脑,也只是一两台供远程教育及老师使用,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及;图书室的书籍陈旧,且数量极少;音乐、体育、实验器材严重缺乏。
建议及意见: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均衡城镇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预算,稍微向农村小学倾斜,重点建设小学教舍等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及实验器材,根据学生数按照指标购置图书,完善音乐、体育等器材设施。学校应当积极寻求突破,寻求社会帮助,改善学校环境。学校支出透明化,让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发挥其最大作用。
三、教师队伍欠缺,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虽然陆续招聘新教师,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但许多农村学校还是存在教师差编,且专业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加之部分教师被借用走及教师请假等,导致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这就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常规工作的开展和管理。
建议和意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快人才资源的引进步伐,合理选派和调派教师,为农村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补充小学专任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教师。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按时按量发放教师工资,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油条”教师进行严格处罚。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摒弃旧俗的教育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开设完整素质教育课程。
四、学生大幅度减少,撤点并校,学生上学不便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广,限制生育,以及改革开放,外出农民工较多,许多家长将孩子带出去上学,导致农村儿童数量逐年减少,学校人数随之锐减,从而出现撤点并校现象。学校变少,孩子们就集中上学,虽然教学资源节约了,但是学生上课的路程却更远,完全逆反了就进入学的原则,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近几年屡次出现孩子上、放学途中发生意外伤亡事故,就足以说明。
建议和意见 :生源减少需要撤点并校的必须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严格履行论证和公式等程序,能够保留的尽量保留,已撤并的学校和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予恢复。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农村寄宿学校的经济投入,加快完善寄宿硬件建设,寄宿相配套的心理辅导、生活服务等及时跟上,让家长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学校。
五、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那就是孩子的父母亲外出务工谋生计,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把本应由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留守儿童较为普遍的问题有学习较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建议和意见:针对当前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会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贫困、单亲儿童的关爱机制,营造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邻里的关怀;家庭、村委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家长应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综上所述,眼下农村小学的教育情形实在不容乐观,而农村小学教育占据了整个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病。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洞的口号,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牢固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