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作者】 于永珍
【机构】 山东诸城市繁华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台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生听得心不在焉,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主体活动,缺少了学生的活力和动感,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认为只有改革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气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让“快乐语文”的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动”。
首先,教师要在感情上舍得对学生进行投资。赞科夫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便得高度有效。”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若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定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发言。每一个学生都向往着美好,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动态课堂。同时,教师也不要吝惜表扬,“说得好”、“很有自己的见解” 、“老师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 、“别灰心、还有下一次”等,看似平淡的一些话,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却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切忌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学生,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的自尊心将会受到重创,他以后也不会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万马其喑”。
第三、课堂上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注重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例如,读完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有的同学为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被冷酷的兄长扯碎踏扁时的可怜无助而心碎。此时,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弟弟”心中有何感想?一位同学说:“弟弟会责备自己太不争气,惹得哥哥发这么大的火。他已经麻木到知会恨自己而不敢恨别人的地步”。学生的这些描述就是他们的灵感。同样是读完《风筝》一文,有的同学说:“兄长在几时年后深感自己对弟弟的伤害是罪大恶极,因无从赎罪而陷入痛苦,可弟弟却已全然忘却。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我借助他们所说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文中的兄长和弟弟谁是最可悲的?学生在讨论中,有的认为兄长更可悲,因为他身陷痛苦中,可能终生也无法解脱了;也有的认为弟弟更可悲,一个想要飞的美丽童年被无情扼杀,这是多么大的伤害!受到这样的伤害却浑然不觉,他的精神的确是已被虐杀而不能在复醒,多么可悲!所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让学生融入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活动充满课堂,使学生乐“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心动”。所谓的“心动”,就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对问题探究的欲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要想“打动”学生,巧妙设计导语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教学的“第一道工序”,它能起到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例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前,是这样设计的:有一个成语叫“世外桃源”,讲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讲的就是“桃花源”,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笔下虚构的世外桃源吧!学生的积极性顿时调动起来了,所以学生们快速地进入情境,愉快地学习文章。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动”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鱼”就是现成的东西,指知识,“渔”才是方法,这两者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关系。其实,我们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语),为师者应以“授之以渔”为己任,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为学生指点学习门径,铺设学习台阶。我刚接收新一届学生时,首先做的工作是抓常规落实,从书写常规、预习常规、作业常规入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学生的书写。我先对全班学生的书写进行摸底一遍,评出优秀的在班内展评,并对他们的书写特色提出表扬,如“王清波同学的字字如其人,很隽秀,外秀内强,自成一体”,“郑英杰同学的字稳重又大方,笔力浑厚,绝非一日之功,是我班的最优秀的书写”……这对其他同学来说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字,施行一月一评选,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每一位学生的书写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若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提高课堂效率与语文素养。因此,很抓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不无裨益。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课堂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动态的课堂。尤其调动了部分“学困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此‘跟学习语文枯燥说“不”’,语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处处春意盎然,精彩亮点此起彼伏,洋溢着快乐的气氛,从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与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语文的良好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动”。
首先,教师要在感情上舍得对学生进行投资。赞科夫说得好:“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便得高度有效。”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若教师重视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关爱学生,定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喜爱。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大胆发言。每一个学生都向往着美好,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动态课堂。同时,教师也不要吝惜表扬,“说得好”、“很有自己的见解” 、“老师很高兴看到你的进步” 、“别灰心、还有下一次”等,看似平淡的一些话,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却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切忌在课堂上当众批评学生,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棍子打死”,否则,学生的自尊心将会受到重创,他以后也不会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万马其喑”。
第三、课堂上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注重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例如,读完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有的同学为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被冷酷的兄长扯碎踏扁时的可怜无助而心碎。此时,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弟弟”心中有何感想?一位同学说:“弟弟会责备自己太不争气,惹得哥哥发这么大的火。他已经麻木到知会恨自己而不敢恨别人的地步”。学生的这些描述就是他们的灵感。同样是读完《风筝》一文,有的同学说:“兄长在几时年后深感自己对弟弟的伤害是罪大恶极,因无从赎罪而陷入痛苦,可弟弟却已全然忘却。这一点让我感触很深。”我借助他们所说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索:文中的兄长和弟弟谁是最可悲的?学生在讨论中,有的认为兄长更可悲,因为他身陷痛苦中,可能终生也无法解脱了;也有的认为弟弟更可悲,一个想要飞的美丽童年被无情扼杀,这是多么大的伤害!受到这样的伤害却浑然不觉,他的精神的确是已被虐杀而不能在复醒,多么可悲!所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让学生融入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活动充满课堂,使学生乐“动”。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心动”。所谓的“心动”,就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对问题探究的欲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也是这样。一堂课要想“打动”学生,巧妙设计导语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教学的“第一道工序”,它能起到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平时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例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前,是这样设计的:有一个成语叫“世外桃源”,讲的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讲的就是“桃花源”,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笔下虚构的世外桃源吧!学生的积极性顿时调动起来了,所以学生们快速地进入情境,愉快地学习文章。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动”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鱼”就是现成的东西,指知识,“渔”才是方法,这两者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关系。其实,我们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叶圣陶语),为师者应以“授之以渔”为己任,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为学生指点学习门径,铺设学习台阶。我刚接收新一届学生时,首先做的工作是抓常规落实,从书写常规、预习常规、作业常规入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学生的书写。我先对全班学生的书写进行摸底一遍,评出优秀的在班内展评,并对他们的书写特色提出表扬,如“王清波同学的字字如其人,很隽秀,外秀内强,自成一体”,“郑英杰同学的字稳重又大方,笔力浑厚,绝非一日之功,是我班的最优秀的书写”……这对其他同学来说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字,施行一月一评选,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每一位学生的书写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高。若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难以提高课堂效率与语文素养。因此,很抓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不无裨益。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的实施,课堂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动态的课堂。尤其调动了部分“学困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此‘跟学习语文枯燥说“不”’,语文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而是处处春意盎然,精彩亮点此起彼伏,洋溢着快乐的气氛,从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与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语文的良好学习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