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活力”让课堂花开有声

【作者】 赵红霞

【机构】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活力课堂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师的课堂机智”等方面要具有“活力”,要能自如的应对课堂的变化。以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是新课改“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的最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
  学校安排了一次公开课,笔者积极参加,尝试开了一节《傅雷家书》公开课,通过试上和正式上课,感触颇多。下面笔者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感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起来。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
  笔者在教《傅雷家书》这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
  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调动情感。
  同学们,从这首歌曲里你听出了什么?
  学生开始了七嘴八舌的交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有说:无论我们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父母手中。
  有说:强烈地感受到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对家中亲人的深深思念。
  有说:对父母的牵挂和依恋交织成天下游子们共同的心愿心声。
有说: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达的父母牵挂孩子的那份爱。
  ……
  最后,笔者总结说:人生之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有鲜花簇拥,也会有荆棘丛生。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我们又应该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呢?请看一位前辈,也是一位智者的回答吧。”那么,傅雷这位前辈和智者是怎样对待不同的人生境遇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聚焦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傅雷家书》,让我们走进这爱的海洋。
  这样学生就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在一开始上课学生就有了想说想聊的感觉,没有了那种惯常的沉闷,学生的嘴巴动了起来,语文课堂就开始有了“活力”。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出发,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教出“语文味”。基于这样的定位,本节课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基本是围绕“读——品——悟”的教学流程展开的。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自由朗读和师生一起品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认真品味文本的语言,感悟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感情。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篇课文“读”这一环节分成三个呈现循序渐进的层次。这样做易于学生理解与把握内容和主旨。
1、 初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
为了促使学生的嘴巴动起来,笔者特意精心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同桌讨论,然后填空。
                       儿子处境          如何面对          希望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因为学生张开嘴巴朗读了课文,又进行了讨论,所以这个表格学生是非常喜悦的完成的。然后笔者顺势提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看着学生那兴奋的笑脸,好几个同学抢着把这个问题轻易的解决了。对此笔者感到欣慰。
2、 再读。让学生带着笔者预设的探究质疑的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来理解把握本文的教学重点。
“对傅聪来说,傅雷不仅是温情慈爱的父亲,还是良师益友。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让你体会到了傅雷和傅聪之间那份真情真爱?”
学生自发的前后桌分成小组,对问题展开了探究和质疑。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项探究质疑任务,每组都有同学执笔,把同学的想法和理解记录了下来,然后再归类整理,学生基本都能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对傅雷傅聪父子之间的这份真情真爱去理解和把握。
  “傅雷不仅是慈父,还是良师,还是益友,还是知音知己,还是学者,还是爱国者等。”
  这一环节,学生不仅嘴巴动起来了,而且双手也动起来了,自然而然,学生就很好的理解了傅雷傅聪这一对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感情。
3、 品读。在学生了解了傅雷傅聪的相关背景资料之后,让学生品读文中的一些感情真挚,或者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语句,来感悟傅雷傅聪的伟大的人格魅力。
“傅雷的苦心孤诣,培养出了一个闻名世界的“钢琴诗人”,培养出了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这一环节,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真正走进文本深处,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情感也随着品读动了起来。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中逐步领悟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而不是教师用分析讲解的方法告诉学生文本的思想情感。
  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们无比信任地把这颗大星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要是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面像儿童对待我们一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与和谐。”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短短的一节课,笔者触动真的不少。这对笔者以后的语文教学也将有较大的影响。
  本节课,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与表达的主动权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在笔者的一步步引导下,不受拘束的开口讲话,动手整理,自主的感受傅雷对儿子的那份舐犊深情。就这样读出来,品出来,悟出来,在课堂上绽放精彩,绽放生机四射的“活力”。
    “活力课堂”究其实质,应该是学生的“学堂”,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时的好伙伴而已。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嘴巴动起来,双手动起来,感情动起来,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课堂的无趣和沉闷,才能让学生乐意上课,乐意读书。乐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