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者】 潘增斌

【机构】 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摘要】 要使中学生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检索、评价、获取必要的信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生活,就必须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为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生了改变,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写字”,用信息化学习工具来学习数学、语文、英语和探索、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给别人。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以使之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世界,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实现。一、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1、在整合过程中创设学习情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注意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3、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信息素养
【正文】

要使中学生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检索、评价、获取必要的信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生活,就必须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例如:美国许多州要求所有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欧洲许多国家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课程中明确规定了信息技术素养培养要达到的目标。由于我国长期受“学科本位”的影响,加之大多数初中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并不高,所以很多人认为信息素养培养是信息时代初中教育的新命题,所以各学科教育思想和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各个环节正面临着全面的信息化变革。信息时代为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生了改变,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写字”,用信息化学习工具来学习数学、语文、英语和探索、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能从丰富的信息中选择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简单通俗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将信息传给别人。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以使之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世界,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实现。
    一、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是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以及信息工具的掌握和使用等的能力。同时,他们还正式给信息素养下了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经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信息的能力。”之后,美国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包括: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 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它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探求和创新信息。
    “素养”与“素质”是近义词。一般来说,它们是指人们所具有的那些相对稳定的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的基础性因素,由于其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它是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信息素养,则是指人在心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及水平上与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利用等相关的上述相对稳定的基础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能动性,因为对信息的不同情感态度决定着一个人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有用的信息视而不见、拒绝接受,或主动适应、接受和掌握。这是作为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这是一种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 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主要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 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 学生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学科学习的特点与需求, 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再哪些方面能提高学习效果, 使其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在整合中, 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认知工具。
    1、在整合过程中创设学习情景、培养中学生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过程中的情景?一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教学环境,也包括处在这一教学环境中的师生、教学过程,以及通过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所唤起的人的情绪和内心境界。整合中的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生动的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信息意识。因为学科过程中的许多内容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生动的形象把抽象概括了的东西,尤其是原理、法则等理性的知识呈现出来,由于这些理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陌生的,是离开了自己生活现实的世界,学生往往不能全面地理解。学生要真正理解这些知识并构建起“意义”,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有一定的直接经验、感性认识做基础;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整合中如何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情景呢?第一,根据学科教学目标,恰当的选择信息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情景。例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过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为语文学科教学创设教学情景;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与教的工具。也就是说,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策略、评价等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呈现信息的媒体,肯定只能是和信息技术简单相加,那么语文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如果信息技术不屑于关照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技能与知识不能用于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再如:因特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如何有效的获得信息,如何熟练的、批判性的评价信息;如何精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等,都成为至关重要的素养。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也是这样的,如:数学《点的轨迹》,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在黑板上画出有关点的轨迹,教师完全凭嘴巴讲解。尽管教师能给学生讲出定理的证明过程,但是由于不能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环境和条件,课后学生仍难理解点的轨迹及其定理,仍难精确的、创造性地使用点的轨迹及其定理。教师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教会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几何画板,要求学生课余制作关于一个点的轨迹动画,教师将一个如何使用几何画板的网站放在学校网站供学生浏览。上课时,学生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推荐一名学生演示他制作的动画,并讲解相关的点的轨迹定理。随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向其所在的小组提问,并给予评价。最后,教师给出一些关于点的轨迹的练习题,以考察学生所学模块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与“用”整合在一起,主动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能力。这样,学生的信息素养自然而然也就得到了培养。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注意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知道,大多数教育学研究者把教学过程的要素分为四个,既教师、学生、内容和媒体。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的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按照科学的整合理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能够建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过去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其他教学媒体的运用中,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主动作用的体现,而且教师主导的越多,学生就越被动,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就越难得到保证。信息技术和课程郑和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资源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中也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情景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媒体即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信息化学习工具,学生利用信息化学习工具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料,或开展学习讨论,或利用信息化学习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以来,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探究、自主求解,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信息素养。例如:在数学、物理等学科课程学习中,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资源、适合的“实验”情景,使学生能够进行实验学习、发现学习、发现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引申、变形等过程的模拟,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但是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或证明方法必须经过严谨得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直觉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在数学教学、数学学习过程
中需着力培养的两大能力,不能只注重直观演示而削弱数学的逻辑推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每个步骤的时间,使信息技术真正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
    3、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效果的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评价体系自然与传统的评价体系不同,它主要强调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多维度,使其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起到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首先,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主要以客观的态度、多层次的标准来正确地衡量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弹性。比如:对学生制作的网页的评价就可能来源于多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表现、互动学习的参与程度、小组团结协作的表现;学生制作网页的水平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信息、创作能力的表现等。
其次,评价主题的多元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做到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但三者各有侧重,在教学中,要小组内先互相讨论研究,这主要在资料收集、分析整理时进行,完成作品后在推选一名代表讲解组内成员如何解决问题以及设计和创新意图,此时其他学生可以向被评价小组提问问题,要求被评价小组成员解释,最后利用网络调查系统师生共同打分。这样能比较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主认知、激励和鼓舞。
最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与科课程整合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这样有利于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搜索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人类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新规律[J]。人民教育,2001,(1)。
[2] 张倩苇。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2000]教基(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