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的实践和思考

【作者】 高甜甜

【机构】 南昌市湾里一中

【摘要】【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音乐教改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利用新的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是当前音乐教师急需面对的问题。本文就通过笔者与同事们在新课改实施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音乐课设计整合的实践用应,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 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 整合 实践 思考
【正文】21世纪,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新的使命,音乐课程改革已成为我们当前推动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音乐课堂中,如何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音乐教改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操作设备,随心所欲地运用音响、录像、文字、投影、录音、动画等现代教学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研究,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就新课改中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过程以及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及音乐软件走进课堂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发挥了它强大的作用。在教学中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教学中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素质也在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中得以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实践应用
   音乐欣赏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一种审美活动;是通过音响、节奏和旋律来朔造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也是通过音乐来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传统的欣赏课往往是由教师根据教材曲目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教师通过大篇幅的讲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上。而在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教学活动,则能使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启迪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想像美以及发展学生创造美。在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摇篮曲》的欣赏中,首先我以甜美、轻柔的语言启发学生联想:在晴朗的夜晚,天上会有什么?树和小草它们又在干什么呢?通过图画放大创设出静静夜晚的画面,然后打开VCD视听《摇篮曲》,女歌唱家坐在摇篮边轻轻地摇着摇篮,宝宝在摇篮里慢慢地甜甜的睡着了。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模仿着,小手是那么的柔美……当我问到:“小宝宝睡得那么甜,妈妈是那么温柔,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时,孩子们都说体会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然后又让学生讨论,说出妈妈是如何爱孩子的,并让他们模仿。学生甲说:“有一次我病了,妈妈很伤心地哭了”,一边说一边模仿擦眼泪的样子。学生乙说:“有一次下大雨,妈妈为我撑伞,自己的衣服却淋得透湿!”……这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妈妈的爱是夏天的扇子,为我去暑;妈妈的爱是雨天的伞,为我遮风挡雨……”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母亲那无私的爱。多媒体为课堂创设了情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用心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2、在音乐创作课中的实践应用
  在音乐教材的综合训练中,二、三年级开始就有为空白小节填节奏、填音符的练习,到了中高年级就有按所给的节奏写旋律,或按所给的音符写旋律(一般一个乐句)。这项内容学生做起来就象做数学题,开始学生都会感觉到难于下手。为了使学生学习更容易、更有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我为三年级设计了一节“尝试写作”课,首先在教学软件中出现一个“音乐大师”,这个“音乐大师“说:只要你们把音符用鼠标点到我的脸上,无论多少,我马上就能准确地演唱给你们听,由学生自由点击音符,然后点开始,这就是你们创作的旋律。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来分析低年级歌曲《粉刷匠》,多媒体课件中出现曲谱,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它是2|4拍,它有四个乐句,由DO、RE、MI、FA、SO五个音构成,结束句在DO上,然后分组讨论用2|4拍,也用这五个音写出一个乐句(四小节)的旋律,又请“音乐大师”一一展示,评选出你认为最好的一句,无论学生怎样创作,只要节拍不错就给予鼓励,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被大大调动,都愿意创作好听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多媒体不但帮助我们解决了难点,还实现了课堂共享教学视听一体化,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将生动的视觉形象和优美悦耳的听觉艺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联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通过近几年和同事们在新课改实施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课设计整合的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在看似一片大好形势背后,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的信息水平有待提高。
  谁也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能够灵活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比例不是很大,在大力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的过程中,一部分人一开始就感觉到不能适应,有些教师(特别是年纪大的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不熟悉,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操作“卡壳”等现象,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的连续思维。在平时教学中有人觉得麻烦,还不如“传统教学”省时省事,甚至还有人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持排斥的心理,这些都无不对课程整合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 要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有的老师就认为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用计算机代替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系统的一个组成部份,它只有和系统的其它部份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对象等有机的结合,才能产生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音乐课件中影像处理要恰如其分,切忌喧宾夺主,浓妆艳抹不相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音效运用要讲究实效,可根据需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情境效果,切不可画蛇添足,随便滥用。 课堂容量要增而有度,不能随心所欲地投放大量材料,这样会使学生走马观花,不知所云。要注意统筹兼顾,相得益彰。
3、 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整合的前提,所以要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例如:目前很多音乐教学课件,由于种种原因,信息质量低劣,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优势。而我们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靠个人的力量制作课件是不现实的。要制出众多优质音乐课件,光靠音乐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而单靠计算机专业教师也是行不通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精心组织好课件制作队伍,要使学科教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大量采集素材,建立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可通过学校从市面上购买或从网上下载现成的优质课件、专门的素材库,教师可各取所需,化为已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应通力合作,有计划、有系统的制作和积累课件,从而建立起丰富的资源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造重组,从而体现出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要让课件真正体现出音乐学科特有的色以及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真正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人,才能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优势。
  以上是我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合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粗浅认识。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技术的更新,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所具有的教学潜力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开发。我们相信,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子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的前景将无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