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孙绍章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朱刘街道九级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新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也是教学的重任。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抓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问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学生在我的点拨和指导下,经过讨论,很快列出了不同的算式:(1)因为男生人数为单位“1”,因此女生人数为:1-20%=80%,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80%)÷80%=25%。(2)同上,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20%=80%,又因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因此可得,男生比女生人多:20%÷80%=25%。(3)同上,因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4/5,即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5,,因此可得,因此男生比女生人数多:(5-4)÷4=25%。
  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归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既能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因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联想比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如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想象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有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引导学生对命题条件、结论进行各种变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课本上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的的一道思考题:“修一条公路,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3,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这条路长多少米?”
  这道题有的学生求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修一条公路,已修了全长的1/4,再修300米后,则已修了全长的1/3,这条路长多少米?”。这道题学生很快能列出算式:300÷(1/3-1/4)=3600(米)。
  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上面一道思考题的条件是:“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这里隐藏着一个等量关系,如果抓住这个等量关系,就可列方程解答。设已修的长度为X米,那么未修的长度为3X米。
  (X+300)∶(3X-300)=l∶2
  解得X=900
  X+3X=900+900×3=3600(米)
  答:这条路长3600米。
  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又因为公路的总米数是“不变量”,把条件“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3,再修300米后,已修和未修长度的比是1∶2”转化为:“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1/3,再修300米,已修长度是未修长度的1/2”,如把公路全长看作单位“1”,所以可得,已修的长度就是总长度的:1/3÷(1+1/3)=1/4,再修300米后,已修的长度就是总长度的:1/2÷(1+1/2)=1/3,由此可知,300米就相当于公路全长的:(1/3-1/4),所以可列式为:300÷(1/3-1/4)=3600(米)。答:这条路有3600米。
  五、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巧妙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另外还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结合教材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以及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学完“米、厘米”,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自己走一步的长度,量量自己有多高;认识完“克、千克”后掂一掂自己小书包有多重,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学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分析社会上的一些活动的中奖概率问题。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使数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随时注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教学,把数学知识蕴藏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得轻松、有趣、主动、深刻,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