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利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群体思维发展
【作者】 杨丽琴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胜境中学
【摘要】【关键词】
当代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说:“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从教六年以来,我一直为如何让学生重视语文、喜欢语文的问题而苦恼。李先生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
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说就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既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巧妙运用学生的差异,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同时让单个学生的思想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利用学生个体差异促进群体思维发展。
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于是我懂得了适当放手,给学生留一些教学空间,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
一、 耐心鼓励学生发言,不惜多等一分钟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为了使他对你所教的东西发生兴趣,那就不应该是他除了听你说话以外,便无事可做。”卢梭在《爱弥儿》中这样说道。确实如此,硬塞知识的方法只能引起学生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退步。于是,我从前后两次《琵琶行》教学的对比中学会了——于“无声”中觅智慧。用无声地等待换取学生的思考。
首次讲《琵琶行》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主要采取直接教授的方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介绍了作者白居易遭贬谪的写作背景,并帮学生总结概括文章的内容。通过做笔记,学生被动地接受并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并未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加之本文又有一定文言文的性质,学生在阅读时容易产生一些畏难情绪,所以继续听讲的热情便不高了。
再讲这篇文章时,我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的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首先简单谈及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并在江州巧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这一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让学生预习文章,并以七言的形式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以第一段的“举酒送客秋月夜”为例。五分钟后,无一人举手,这个时候,我并未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鼓励那些已写好的同学站起来发言,大约一分钟后,果然有学生站起来道: “临江忽闻琵琶曲”。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一个同学发言以后,后面想展现自己的更是络绎不绝,课堂也活跃起来,更有写起诗来的同学,有:“天籁之声含悲情,妙弦巧弹诉衷情。酒逢知己催泪下,催人泪下泣鬼神。”还有:“巧闻琵琶听其言,寂夜独听女叹息。自叙身世泪阑珊,叹时叹事叹容颜。”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对语言表达产生了一定兴趣,之后,有的同学还在周记中学着写起诗来。看来,在课堂上多等一分钟,而学生的收获却远远“超过一分钟”。
每节课留给学生一部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个别带动整体,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遇到难题无须忙,发挥众人之所长
在教学中遇到难点问题时,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为了不耽误教学进度,教师常常代替学生解答。但当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还是难以下手独立完成。
《琵琶行》第二自然段中对琵琶女所谈琵琶曲的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鉴赏的难点。在以前我对此段只是逐句讲解,帮助学生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和手法,结果学生除了会背以外,对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手法并未掌握多少。
再次教学中,我采取提问式教学,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要求一人记录、一人发言。其中我设置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分析这一诗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问题提出之后,每组同学都开始思考,之后就是争着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每一小组都至少分析了两句诗句,有的同学还参照资料写出了鉴赏文字,准备就绪之后,小组代表都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在此同时,我会对这句诗所涉及到的重要鉴赏点和手法作出适当点拨和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一来,本段中重要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涉及到了,最后教师再对其表现手法加以总结,强化要点。其二是通过朗诵体会琵琶女在弹奏琵琶曲时的内心感受,是否其中只有单纯的伤感,前后的情感是否是一致的。讨论之后,有一组学生把琵琶曲分为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和悲愤曲四部分,把握了诗歌的情感。还有同学上台演绎了琵琶女在弹琴时的表情和动作,使琵琶女的形象更生动,课堂内容也丰富了。如此,学生不仅对文本产生了兴趣,而且掌握了诗歌中分析情感和手法的一些方法,诗歌鉴赏的能力也随之加强了。
三、多种形式多个样,开设教学新课堂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我们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勇于开设教学新形式。让个体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发挥,以促进群体思维的发展。
比如我在讲《兰亭集序》一文时,把全班分为两组,每组选出四人作代表,以PK的方式比赛朗读,以“开心词典”的形式掌握有关常识和字词的理解,两节课同学们激情兴奋,在不知不觉中,背会了第一节,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这样,就打破了学文言文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气氛。老师讲的开心,学生也学得轻松。再如在讲解《孔雀东南飞》这篇乐府诗时,就把它改编为话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全班同学自行组织,分为两组,一组演绎古代版,一组演绎现代版,一部分同学负责改写剧本,一部分同学表演。古代版基本上是根据原文改编的,演绎得催人泪下。现代版在内容上有大胆的改动,写出了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家庭伦理故事,在表演上也大胆创新,角色反串,融诙谐幽默和真挚感人为一体。通过表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以及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诗经.卫风.氓》一文时,我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将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形成两组,男同学站在男主人公的角度,女同学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让他们就氓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这一问题进行辩论。同学们兴致高昂,开始都从对方身上找原因,到后来也有同学从自己所在方的角度来找原因,有的还找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这一根本原因,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有的以小品,诗朗诵等方式,把原来死板的课堂演绎地淋漓尽致。在讲姜夔的《扬州慢》时,我重点挑出“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让学生鉴赏,并要求将其对这句诗的理解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并非每位同学都擅长绘画,但他们都可通过这一过程培养情境联想的能力和诗歌情韵的感悟能力,对于那些热爱绘画的同学,更是可以增强其自信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发挥众人的智慧,让学生去探究问题、探寻学习方法,让学生懂得在相互帮助中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信息并总结答案。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思、听、说、写以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也就是教学生学。”学生只有掌握了适当的学习方法才能够举一反三,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
我们的课改,不应该只给别人看,而应该立足于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从而促进群体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