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用好生物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作者】 赵英敏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发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备条件。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仔细研究新教材就会发现,新教材在减少内容、压缩篇幅的情况下,增加了实验内容。教材安排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内容与旧教教材相比,明显的加大了份量。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生物课程资源的这一优势,做好各类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一、做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亲自动手开展的实验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由学生亲自动手,二是以小组为单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分组实验既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训练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学生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开始总是撕下一大块洋葱表皮,不便制片。有的学生就能想到先在洋葱内表皮划一“井”字,然后撕下“井”字中间的一小块制成装片。又如,在做“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时,开始学生是随便选择小金鱼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尾鳍内的色素影响观察血液循环,就会换成尾鳍含色素少的小金鱼作为实验材料。在实验中,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生会开动脑筋,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突破口。
  二、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中学生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注意力及科学探索精神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往往由教师一人在台上来做,学生在下面看,有的学生什么也没看到实验就结束了,使得演示实验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演示实验一定要注意效果的明显性,尽可能想法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在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演示实验的特点不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以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在讲“显微镜的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食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作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极为容易的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再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演示实验的思路、设计方法、实验设备、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说明。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生物科学事业奠定一定的基础。正由于演示实验有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为此,教师应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不可忽略每一细节,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意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
 三、做好家庭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中设计的一些实验所需的仪器并不复杂,有些仪器可用其他物品代替,操作也比较简单易行,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里去完成,使生物学科知识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即对实验产生“乐趣”。如“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实验,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家里选择自己养的小狗、小猫等作为实验对象去实验,学生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且实验效果也很好。对动物的学习行为会有较为直观的认识,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像“蚯蚓对土壤的翻耕”这一实验,完全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自己动手挖掘蚯蚓,并在家里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去做该实验及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既培养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结合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生物能够改变环境有了直观了解。
四、用好实验插图,促进学生实验能力再提高
  新教材比原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实验插图,以帮助学生预习实验,验证或回忆实验现象等。有人或许认为,实验已经做了,要这些插图是否有些多余?其实不然,实验虽然做了,但有些实验现象瞬间即逝,学生印象很不深刻,很快会遗忘。如果看到插图,则容易激起回忆和想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像“叶片的结构模式图”、“洋葱表皮的形态图”,均可以弥补在实验中观察欠清楚的不足,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像“鱼鳃图”、“家鸽的骨骼图”、“关节结构示意图”,都可以对实验中较难观察到、学生感觉很抽象这一缺陷进行弥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接受及理解,更能加深学生印象,增强记忆效果。因此,教学时一定要用好这些实验插图,让这些插图很好的服务于教学,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