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采用不同讨论模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作者】 张丽华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实行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多数教师在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时,更多地是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获得问题的结论。把结论的发现、表征及应用作为课堂讨论的根本目的。这种讨论是以得出结论为中心的讨论模式。
  在以结论为中心的讨论模式中,讨论的根本目的是要较快地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时,预设的成分和控制的力度是相当大的。那些在理解时可能出现知识缺陷和情感盲区的内容一般不作为讨论的对象。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有不同侧面的见解时,只重视有利于形成最终结论的成分,对讨论中的不同观点的评价也往往带有明显的引向结论的导向。在以接受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它对于理解和掌握学科层面的知识,并运用它们去解决有关问题是有效的;对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良好素质,也比单纯用讲解接受式有更大的优越性。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见以下现象:当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讨论目标时,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往往高涨,讨论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凸显,观念系统和经验系统被充分调动,表现出机敏和睿智,甚至是激情和幽默。而一旦老师给讨论的问题附加一些条件,特别是为尽快引出结论去控制讨论的走向时,讨论的积极程度便受到影响。不少学生会表现出拘谨甚至自卑,出现消极的现象。通常把出现以上现象归结于老师对讨论的引导和组织存在不足,其实在运用以结论为中心的讨论模式时,教师教学目标的发展性与功利性只是在价值体系层面泾渭分明,在实现目标的操作层面,不管教师的初衷是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还是去形成结论,在使用这种模式时都会采用大致相同的教学行为。可见消极现象伴生于这种以结论为中心的讨论模式,要有效地改变它们,不可能通过改良以结论为中心的模式中的某些要素去实现,必须还要寻找其他的讨论模式。
     把课堂讨论的中心从问题的结论“转移”到问题本身,建构起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即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不要局限于得到问题的结论,有时也要组织学生进行围绕问题本身的讨论。
  与以结论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的重要区别还表现在,在以结论为中心的模式中,内容的呈现都要必须是以学生已知的形式化了的知识作为基础,即便学生对内容的实际意义已知或略知,只要是学生没有在学科规范这一层面学习过的内容,一般不能作为问题呈现,以免人为地造成结论概括时的障碍。但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模式中,打破了这种机械的束缚,在传授学科的规范之前,大胆地以学生的生活以验和直觉感悟作为内容呈现的基础。可以用现实的自然和社会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和现象作为题材;可以在非学科规范的层面(不要求用学科术语和学科符号去形式化地抽象表达),让学生去感受所学知识的丰富背景和知识间的丰富联系,去尝试运用未形式化之前的经验和直觉猜测,对面临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描述和交流(例如用具体例子说明)。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四点。一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不源于实际,来源于我们身边。二是让学生尝试用“默会”的知识去解释和描述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生活经验手段去提炼和加工知识,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三是让学生面对充满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使学生从个体的经验出发,去建构起具有个体特征的、丰富而生动的知识背景系统,形成对知识意义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充分开放的经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四是由于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模式中可以广泛使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又由于进行这种讨论时学习目的的潜藏性和学习任务的多元性,使得对讨论的不同见解具有的评价的多元性。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以不再局限于是否符合标准答案。具有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其学习活动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激励,个性得到张扬,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师在实施这种讨论模式时,不应以结论为中心的讨论模式的做法去教学,不要急于对学生的活动作是与非的判断,不要刻意用规范的正确答案去作结论(结论规范性可在后续学习中完成)。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和分析要遵循“自我参照”的原则,而不以“科学参照”为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为参照,而不以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为参照进行评价与分析。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如“我明白了什么”、“我不明白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主意和打算”“我有什么问题”等。
  尽管会有很多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正确地找到问题答案和准确地用科学术语表达这些结论的角度来看,直接的关联不大,甚至离题可笑,但是这种彻底地自我表现和真实的参与,会给后继的学习埋下坚实的意识基础和潜意识基础,埋下丰富的情感基础。况且,不排除其中的部分学生可能在预习或其他条件的支持下,先期领悟和掌握了面临问题在学科层面的意义,形成与教材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成为协助其他学生有效地参与提炼和加工信息的动力。教师对这两类学生都应正确评价,无须急于肯定正确的见解而否定其他见解。在讨论中,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学生围绕问题的议论和争辩的积极性是第一位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第一位的。见解和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是第一位的,学科术语的表达准确和规范与否更不是第一位的。学生以“自我参照”为标准所作的一切判断都必须受到尊重。教师应做的工作是保证课堂讨论中的学生活动要始终指向问题,不不是指向问题的正确结论。
  总之,学生课堂讨论的两种模式分别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师不可忽视组织学生进行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问题的结论的讨论。深入研究和实施以问题为中心和以结论为中心这两种课堂讨论的模式,可以深化教学理论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