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融合的优势
【作者】 陈蜀炜
【机构】 德阳市衡山路学校
【摘要】进入21世纪,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已成为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初中各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既可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还可丰富教学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物理学科教育中融合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尤为明显。【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有效融合? 提高教学效率
【正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眼、耳、口等各个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理论具体化,枯涩概念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隐性现象可视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等。特别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融合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有利于揭示物理现象内部的发展变化,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融合的优势
1.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不强,自控能力和注意力都还比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信息技术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手段,它可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常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如再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增强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3.丰富教学的表现手法。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懂得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需学习的知识有价值。可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即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突出了重要的实验现象,展现实验的真实性。例如:在讲解“磁场”和“电流的磁场”这两节课时,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各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的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不便于学生观察,要影响教学效果,也影响时间安排。而利用投影技术,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让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在大屏幕上清楚的观察到各种磁感线的形成和分布情况。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融合要注意的三点
1.要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前提。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前提,应正确适当,不能整一堂课以电脑演示代替实验,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2. 要注意抽象逻辑思维培养。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节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基础上,对一些知识点给予必要的讲解和纠正。
3.要注意进行适当的板书。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既能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CAI技术也具备“板书”的功能,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但由于显示的画面经常变动,不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反映了“板书”的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有机的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融合的优势
1.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现在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不强,自控能力和注意力都还比较差,学习兴趣不高。信息技术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手段,它可以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常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如再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增强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3.丰富教学的表现手法。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懂得信息,给予学生的信息要有选择,使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对所需学习的知识有价值。可采用摄像、剪辑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即为学生提供实验的全过程,又突出了重要的实验现象,展现实验的真实性。例如:在讲解“磁场”和“电流的磁场”这两节课时,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各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将铁屑均匀的撒在玻璃板上,轻轻敲动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不便于学生观察,要影响教学效果,也影响时间安排。而利用投影技术,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让全班学生在同一时间在大屏幕上清楚的观察到各种磁感线的形成和分布情况。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有效融合要注意的三点
1.要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前提。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优化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前提,应正确适当,不能整一堂课以电脑演示代替实验,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最大功效。
2. 要注意抽象逻辑思维培养。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要地位,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节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基础上,对一些知识点给予必要的讲解和纠正。
3.要注意进行适当的板书。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既能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CAI技术也具备“板书”的功能,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但由于显示的画面经常变动,不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反映了“板书”的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有机的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