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解决问题”启蒙阶段“说”的训练

【作者】 吴振金

【机构】 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

【摘要】解决问题”启蒙教学阶段注重加强学生说单位名称训练、说图画意思训练、说条件、问题训练、说数量关系训练 、口头编题训练 。使学生加深理解“解决问题”的结构,掌握解答实际问题方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 说 训练
【正文】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语言表达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解决问题”入门教学的关键。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中,从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编排了图画表示、图文结合和文字叙述的“求总数”、“求剩余”简单“解决问题”。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不多,增加了学习“解决问题”的困难。因此,在“解决问题”启蒙阶段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加强学生“说”的训练,以加深学生理解数学“解决问题”的结构,掌握解答实际问题方法,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说单位名称训练
  在每一道数学“解决问题”中,单位名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字眼。正确选择和使用单位名称,关系到“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和完整性,农村刚上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能力较差,方言参合,不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现象势必存在。如:一头猪、一头牛、一匹马等都说成一只,一辆车说成一架车……。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有必要就如何正确选择使用单位名称,经常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说单位名称的强化训练。
  如1:选择正确的单位名称,合适的打“√”,不合适的打“×”。
  
 一
 张
 书

 支
 笔

 辆
汽车
 
 个
 
 
 个
 
 
 架
 
 
 袋
 
 
 只
 
 
 只
 
 
 本
 
 
 条
 
 
 个
 
  
  如2:把下面的动物、物件与单位名称搭配得当的用“—”连接起来。
          只  匹  头                 副    块    辆   台
     (1)                      (2)
          猪  鸟  马                 汽车  风扇  手表  眼镜
  通过以上经常性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单位名称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习简单“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二、说图画意思训练
  教材从“加减法德初步认识”到“1—20各数的认识”,就出现了用图画表示数学“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结构的初步孕伏,引导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在原有的基础上交换提问方式,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图意,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看图口述的训练。
  1、看图说意。
  在说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说出图中的各种意义。如:人教版第一册第43页的例2,根据题意,精心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图画,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让学生尽兴发挥,说出:
  (1)原来有8只花猫,跑走了2只,还剩几只?
  (2)原来有8只花猫,还剩6只,跑走了几只?
     (3) 跑走了2只花猫,还剩6只,原来有几只花猫?
     通过看图说话训练,从而渗透了数学“解决问题”的结构,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儿童形象思维的水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2、审题说意。
  审题说意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题意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问的形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直观现象,然后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题意。如:
  ★★★★★★     ★★★
  
  
         ?
  (1)、请学生仔细观察把图表示的意思用一句话表示出来,也就是口述“解决问题”训练。(小东有6颗五角星,小华有3颗五角星,他们一共有几颗五角星?)
  (2)、图中的“?”表示什么?(一共有几颗五角星?)
  (3)、要求一共有几颗五角星要先知道什么?(小东有几颗五角星和小华有几颗五角星。)
  引导启发学生回答了以上的问题后,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点明小东和小华五角星的颗数是“条件”,“?”表示要求的问题,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解决问题”的结构,为以下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说条件、问题训练
  教材从9加几到7加几,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就开始出现。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画“解决问题”的知识促进迁移,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加深对“解决问题”的结构的理解。
  1、说结构。在图画“解决问题”中已经让学生初步了解条件、问题,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文结合的表格“解决问题”,让学生再说说条件、问题,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结构产生牢固的印象。如:
   (1)                                 (2)
   
老师有7本
又买来5本
一共有(?)本
                                
  
  
  
  
  
  2、提问题、补条件。在学生能够正确说出的条件和问题后,及时引导学生概括出简单“解决问题”的结构。(简单“解决问题”中有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然后在说的能力上要进一步加深,促使学生对简单“解决问题”结构的理解更加巩固。
  (1)、给两个条件,让学生补充一个问题。
  (2)、给一个条件、一个问题,补充一个条件。
  (3)、给一个问题,补充两个条件。
  (4)、给一个条件,补充一个条件、一个问题。
  四、说数量关系训练             
  文字叙述的数学“解决问题”,在教材的7加几以后出现,是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口述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口述“解决问题”的训练,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目,先由教师范述,然后让学生独立口述。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解决问题”中常用的术语,如“原有”、“又”、“还”等等。
  2、说数量关系训练,根据条件、问题说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中两个已知条件有一定的联系,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题目中要求的那个问题。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读题能力的培养(也是上面第一点所阐述的内容),让学生用不同的记号划出条件和问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且联系实际情况,从已知到未知,分析、理解具体的数量关系。如:
  学校里有9个排球,借走了7个,还剩下多少个?
  分析口述:
  “9个排球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借走的,另一部分是剩下的。已知总数(9个)和一部分数(7个),求另一部分数(剩下?个),就是求剩下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五、口头编题训练
  学生口头编“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集中体现。教学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看图口头编题。要求学生把图画表示的”解决问题”口头编成文字叙述的“解决问题”,促使看图说意和审题说意的知识迁移,为看算式口头编题奠定基础,引路铺垫。
  2、根据条件和问题口头编题。如:将相关的条件与问题先用“—”连接起来组成“解决问题”的题型,后再进行口头叙述。
  

 

 

 


 
    
     3、根据算式口头编题。如:教学“6+7”和“9-3”这类题目时,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尽量用已学过的文字来编题,从而提高题目的效度。“小兰上午做6朵纸花,下午做了7朵纸花,小兰一天做多少朵纸花?”;“小军要做9道算术题,已经做了3道,还要做多少道?”。
  在数学“解决问题”启蒙阶段加强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