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精研初中物理教材挖掘文本内涵

【作者】 刘加源

【机构】 江西省乐平市洄田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初中物理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实验性强,简明轻快图文并茂。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表述非常简短,对物理原理的阐释也抽象概括,许多内容隐含在文本中的定义、实验、阅读材料和活动问题中。如果教师仅用传统的文本解读方法,不去挖掘深蕴其中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课程教学目标确难达成。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力,致使课堂教学内容简单贫乏,无法深入文本,很难把握新教材精神实质。因此,把握新教材重在如何挖掘文本,有效整合授课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下面谈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从“定义、定律”中挖掘挖掘文本资源
  如:在教学“功率”的定义时,有很多老师都是将之稍带即过,没有做很深的研究,挖掘其中蕴涵的知识。对“功率”的定义,我做了如下挖掘:文本中是指“单位时间里物体完成的功叫做功率”,从定义中可作如下挖掘:(1)由功率的定义可得出功率的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2)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大,物体做功快;功率小,物体做功慢。(3)做功的快慢与做功的多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4)要比较功率的大小,必须同时考虑两个因素:做功的多少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做功相同时,时间少的功率大;相同的时间内做功多的其功率大。(5)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匀速运动时,公式P=W/t可变形为P=Fv,即功率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运动速度的乘积。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教学就可避免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
  二、从“动手实验”中挖掘 深化文本内涵
  “动手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在教学“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的实验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块时要匀速拉动?(2)请设计一个影响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关系的实验。(3)请设计一个影响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实验。(4)请设计一个影响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关系的实验。(5)请设计一个影响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关系的实验等等。如此引导学生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摩擦力才等于牵引力,再让学生动脑、动手设计实验,加深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从“课外活动”中挖掘易化文本内涵
  我发现从“课外活动”中挖掘,对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我让学生在课外制做“照相机”,他们有的选用大小不一的放大镜,有的选用大小不一的玻璃珠,做成大小不一的“照相机”,在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照相机”观看窗外的景物后,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照一个人全身照变成半身照应如何调节镜头?(3)照一个人半身照变成全身照又应如何调节镜头等等?这样,通过“课外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物理知识,何乐而不为?
  四、从“阅读材料”中挖掘细化文本内涵
  阅读材料不仅是课授内容的补充和丰富,而且可拓宽学生的视界,丰富他们的见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深挖其深蕴的物理知识,尤其是物理原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今天的教学设计,应该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实践为主、教师的帮助指导为辅,目标明确、步骤得当、方法灵活的指导思想。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教学设计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并能合理借鉴他山之石,以攻克成功教改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