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中考法律知识复习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杨金翠
【机构】 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法律教育是陕西中考政治必考领域之一,主要分有学法用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社会秩序共三个主题,陕西省2016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设定法律教育考点共35个,跟2015年一样,没有变化。在除时事以外的三个领域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考察内容中是最多的一个。从分值上看,法律教育部分的知识点考查约占中考思想品德试卷总分的30% (满分60分,法律占18分)。因此对于认真分析和研究法律知识,了解中考对这一领域考查情况,以及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一、中考政治试题关于法律考点考查情况的变化:
1、2015年考试要求改为“体现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宪法教育”(2014年为“体现党的十八大会议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选择题中增加模拟法庭案件评判题这一题型。(2015中考说明第28题:1选项1案件1评判)。2016年仍存在,改为26题。
2、过去法律部分考察主要是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现在试题体现的理念主要是增强法律意识;考察的重点变化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对学生生活有用”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试题一般以学生的学校、社会、家庭生活情境背景,考查内容突出知识再现、法律概念、法律要求、维权做法等。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审题能力(阅读各种材料‘文字、图表、漫画’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的概括运用能力、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学科素养等要求越来越高。
3、非选择题中道德、法律、国情三个模块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顺向考察,变成逆向考察,这对学生全面掌握三个模块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一能力的要求提高,尤其法律知识,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特别熟练才能做到答题时游刃有余。
4、近三年(2013年-2015年)法律知识考查情况分析: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中考出题虽然一直在强调降低法律知识点考察难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仍然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再加上初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对法律知识非常陌生,接受起来也比较慢,因此不管是在记忆学习方面还是在理解运用方面都感觉比较吃力,下面针对考试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规范性训练不足。学生答题不规范性、不理想,表现在书写不规范,表达能力薄弱,口语化表达太多。不能准确表达观点,运用知识不确切,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条理不清。不能用法律术语回答某些法律问题。
2、平时不认真,考试临阵磨枪。法律知识本来在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上比其他领域的知识点有难度,再加上部分同学抱着侥幸心理,平常不看不背,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法律考点、有哪些法律知识,考试时仅凭自己的印象一题一题地找答案,或照搬照抄,导致失分严重。
3、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主观性试题。考试时,有些同学审题不仔细,或者还没看清题目问什么就盲目作答或找答案,众多法律知识胡乱运用,结果答了或抄了半天书,也没有答到点上。答案也是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没有条理,不得要领,没有条理,乱七八糟。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清晰表达观点,不能对材料进行整体性把握,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缺乏逻辑性,表达不够准确,看卷半天不知学生想说出什么内容,导致失分。
4、学生思维角度单一,不能多角度解题 。现在无论是哪门课程,都要求对信息的把握要迅速、准确,思想品德考试更是需要及时迅速提取有效信息,为开卷节约每分每秒,而往往是孩子们因为提取有效信息的速度较慢,或者不知该怎样做,做完选择就已经大半个小时过去了,到了后面思品部分只能囫囵吞枣,题都看不完就开始写答。因此当出现多角度答题的问题时尤其让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时,学生根本无法顾及就开始答,导致失分。
三、法律知识的复习策略:
由于中考政治是开卷考试,所以中考政治试卷虽然材料新颖,设问或者试题展现形式比较新颖,但是答案或者需要归纳的理论都是在书中。尽管如此,考生仍然难以拿到高分。因此不管是法律知识的复习还是其他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策略上都是一致的。下面分析如下:
1、有关的知识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老师应根据法律考点35个考点对知识进行知识梳理,这就要求同学们紧紧跟着老师的复习步调走。对于一些小的知识点就要背下来,甚至要默写下来;对比较多的知识点,要多看几遍,知道在提纲或者相关书本的哪一页,这样考试时能够节省时间。对于选择题,考试时不应靠翻书找答案。 "
2、答主观题,要善于总结老师讲过的题型和方法,把老师讲过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审题是关键,如果题目问得比较模糊,多阅读几遍题目,你就会发现题目中有提示你要答哪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然后再理顺思路作答。
3、对于这类题,要求同学们平时关注时事热点,尤其是老师给总结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作答的时候,要适当地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答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条分缕析。
一、中考政治试题关于法律考点考查情况的变化:
1、2015年考试要求改为“体现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宪法教育”(2014年为“体现党的十八大会议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选择题中增加模拟法庭案件评判题这一题型。(2015中考说明第28题:1选项1案件1评判)。2016年仍存在,改为26题。
2、过去法律部分考察主要是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现在试题体现的理念主要是增强法律意识;考察的重点变化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对学生生活有用”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试题一般以学生的学校、社会、家庭生活情境背景,考查内容突出知识再现、法律概念、法律要求、维权做法等。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审题能力(阅读各种材料‘文字、图表、漫画’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的概括运用能力、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学科素养等要求越来越高。
3、非选择题中道德、法律、国情三个模块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顺向考察,变成逆向考察,这对学生全面掌握三个模块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这一能力的要求提高,尤其法律知识,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特别熟练才能做到答题时游刃有余。
4、近三年(2013年-2015年)法律知识考查情况分析:
二、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中考出题虽然一直在强调降低法律知识点考察难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仍然是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再加上初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对法律知识非常陌生,接受起来也比较慢,因此不管是在记忆学习方面还是在理解运用方面都感觉比较吃力,下面针对考试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规范性训练不足。学生答题不规范性、不理想,表现在书写不规范,表达能力薄弱,口语化表达太多。不能准确表达观点,运用知识不确切,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条理不清。不能用法律术语回答某些法律问题。
2、平时不认真,考试临阵磨枪。法律知识本来在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上比其他领域的知识点有难度,再加上部分同学抱着侥幸心理,平常不看不背,根本不知道有哪些法律考点、有哪些法律知识,考试时仅凭自己的印象一题一题地找答案,或照搬照抄,导致失分严重。
3、审题不仔细,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主观性试题。考试时,有些同学审题不仔细,或者还没看清题目问什么就盲目作答或找答案,众多法律知识胡乱运用,结果答了或抄了半天书,也没有答到点上。答案也是东扯一句、西扯一句,没有条理,不得要领,没有条理,乱七八糟。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清晰表达观点,不能对材料进行整体性把握,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缺乏逻辑性,表达不够准确,看卷半天不知学生想说出什么内容,导致失分。
4、学生思维角度单一,不能多角度解题 。现在无论是哪门课程,都要求对信息的把握要迅速、准确,思想品德考试更是需要及时迅速提取有效信息,为开卷节约每分每秒,而往往是孩子们因为提取有效信息的速度较慢,或者不知该怎样做,做完选择就已经大半个小时过去了,到了后面思品部分只能囫囵吞枣,题都看不完就开始写答。因此当出现多角度答题的问题时尤其让从法律角度分析问题时,学生根本无法顾及就开始答,导致失分。
三、法律知识的复习策略:
由于中考政治是开卷考试,所以中考政治试卷虽然材料新颖,设问或者试题展现形式比较新颖,但是答案或者需要归纳的理论都是在书中。尽管如此,考生仍然难以拿到高分。因此不管是法律知识的复习还是其他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策略上都是一致的。下面分析如下:
1、有关的知识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老师应根据法律考点35个考点对知识进行知识梳理,这就要求同学们紧紧跟着老师的复习步调走。对于一些小的知识点就要背下来,甚至要默写下来;对比较多的知识点,要多看几遍,知道在提纲或者相关书本的哪一页,这样考试时能够节省时间。对于选择题,考试时不应靠翻书找答案。 "
2、答主观题,要善于总结老师讲过的题型和方法,把老师讲过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审题是关键,如果题目问得比较模糊,多阅读几遍题目,你就会发现题目中有提示你要答哪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然后再理顺思路作答。
3、对于这类题,要求同学们平时关注时事热点,尤其是老师给总结的一些热点问题。在作答的时候,要适当地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答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性强、条分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