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考小说语言鉴赏

【作者】 胡 涛

【机构】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题型透析
  汪曾祺曾经说过“写小说是写语言”,因为小说的世界毕竟是通过小说家的技巧构成的艺术品。而一位作家的技巧,说到底,总是语言运用的艺术,语言之外别无他物。小说的结构以及小说传达的一切都是靠小说家熟练地操作语言来实现的。所以说,要研究小说,首先应该研究它的构成材料——语言;当然,高考要考查小说,语言也就成了最好的选项。
  考纲对小说语言的考查定位为鉴赏评价:“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常见的设题方式有以下几种: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特殊的魅力,就在于语言的魅力。揣摩是欣赏的基础,在揣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欣赏小说语言的美感。笼统而言,阅读中鉴赏小说的语言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体会作者叙述语言的客观性、含蓄性、形象性、生动性。2、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3、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4、概括语言特点,辨明修辞,明确表达效果。
  二、典题模式
  1、(2016年山东卷)20.(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2016年浙江卷)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3、(2016年新课标Ⅰ卷)11.(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2016年新课标Ⅰ卷)11.(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三、攻坚阅读
  瞄准
  梁小萍
  (1)炮火硝烟的阵地,战士们正在激战,士兵凯恩却显得格外冷静。
  (2)隐蔽的掩体里,凯恩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体位和角度,气息平稳、全神贯注盯着狙击步枪的瞄准镜。
  (3)凯恩是一名战地狙击手。
  (4)战场上,凯恩锁定的目标是敌军的指挥官或是机枪手。击毙敌军指挥官等于快速切断敌军的神经中枢,击毙敌军机枪手则可以最好地加强区域安全,所以一旦狙击目标锁定,凯恩从不心慈手软。
  (5)每次战斗的开始到结束,凯恩都在寻找狙击目标。定位瞄准,扣动扳机,子弹射出,几百米间距外的目标人物顷刻间中弹死亡。这一过程短暂而迅速,目标人物甚至没有来得及发出声音。这倏忽而至的死亡,甚至不会让目标感觉到痛苦,因为当一名出色狙击手的枪声响起,目标人物也就永远失去了再感觉的机会。
  (6)凯恩是受过严格训练的狙击手,通常首发便可击中目标,而且精准到让目标人物当场毙命。一时间凯恩成了敌人的噩梦,被对方冠以“死神”的代名词。但是凯恩并不认同自己的冷酷。这是战争的需要,凯恩甚至觉得作为被狙击手锁定的目标,没有感觉没有痛苦的死亡就是最佳的死亡方式。生命的存在有时候就是体现在思维和感觉,没有思维的时间,没有感觉的过程,生命的终结也就没有了恐惧。能让目标在不知不觉中远离恐惧地死去,这是一名狙击手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7)凯恩的狙击生涯给他带来了荣誉和地位,也成就了他的英雄形象。
  以下正文省略
问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凯恩的性格是多面的,在战场上是一位冷酷的杀手,但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体贴的父亲,一个慈爱而又调皮的爷爷。
  B、小说安排雷利处决犯人而失手的情节,是为了衬托凯恩的冷静与出色,更是为了证明其“狙击手思维”的道义性。
  C、小说一面在渲染战争的残酷性,一面又宣扬对人生命的尊重,看似矛盾,却恰是小说构思的巧妙之处。
  D、雷利从小就渴望能够亲历战争,一方面是为了释放心中的英雄情结,但更是为了验证父亲“狙击手思维”的谬误。
  E、小说以“瞄准”为题非常妥帖,在情节上把祖孙三代人很好地串联起来,同时又突显了文章主题。
  2、文中的凯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段。(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有赘余之嫌,完全可以删去,你怎么认为?请阐述你的理由。(8分)
  四、攻坚策略
  一个中心 两个要素
  鉴赏小说的语言一般包含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特色。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小说中人物的语言一般都是个性化的,仿佛是作者为他们贴上的标签,是这个人物区别于小说中其他人物最具代表性的要素。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候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技巧方面的特点,如运用修辞、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
  解答语言鉴赏类题目的方法可用“一个中心,两个要素”来概括。“一个中心”是指鉴赏小说语言时,以对小说主题或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为中心,不能漫无边际,信马由缰。“两个要素”是指鉴赏小说语言的表达艺术应包含两个要素即表现手法(形式)和表达效果(内容)。第一,表达艺术与表现手法是密切相关的,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一定要指出语句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如“攻坚阅读”第3题考查对具体语段语句的赏析,该语段之所以精彩完全得益于其细致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这是形式上的东西,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必须要考虑到。第二,品味语言的表达艺术,分析其表达效果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效果既指其于对象的描写效果,也指在小说篇章结构中的作用。如第3题的第二个要点,就要涉及到内容上的表达效果,即这个语段写出了什么,对人物刻画或主题揭示具有怎样的作用。如此,形式和内容都兼顾到,才算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