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孔乙己》的人物描写
【作者】 杨双燕
【机构】 云南德宏职业学院基础部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部优秀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始终没考上秀才的老童生。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鲁迅通过酒店柜台前的一个场面和几个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炼,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孔乙己》一文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种“勾灵魂”的艺术手法的典型。
作品一开始,就勾画出酒店的环境气氛:短衣帮只站着喝酒,趁热喝下,走开完事;长衫客却可以慢慢坐着喝,要酒要菜,呼唤人家伺候。店里伙计也分等级。通过对小小酒店的环境描写,写出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壁垒森严的阶级对立,等级差别、腐朽的势利眼,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关系等等。孔乙己这个穷苦没落的老童生就生活在这个悲惨的环境里。
作品中“我”是个小伙计,在当时的社会里,伙计是低人一等的,作品通过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孔乙己,可见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极端低下。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明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必须用劳动来谋生,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穷到讨饭地步。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不愿干,所以只好偷。这种人在社会上已沦落到可怜的地步,可他还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这就是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常挨打,甚至连书也偷了,当人揭发他讥笑他时,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孔乙己连偷东西也要分等级,读书人偷东西,不算偷,这是多么迂腐可笑!作者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不是深切了解封建文化教育对于这类人的精神毒害,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细节。
孔乙己受封建毒害之深,人家故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人家又讥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把自己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连一点认识也没有,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还有善良的一面,作品通过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一人一颗的描写,有力的表现了孔乙己精神上的孤独。
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活着没有别的用处,只是作为别人取笑和快乐的材料;没有他,生活照样过,因为孔乙己是当时社会的一块废料,统治阶级厌恶他,把他踩在脚下;劳动人民也不需要他,因为孔乙己与他们之间已隔着一道人为的鸿沟。
孔乙己悲惨命运是无法避免的,他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断了腿,他最后在酒店门前出现,场面是非常悲惨的,令人目不忍睹,这可以说是对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更进一步的沉重控诉。在封建社会,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打断了腿,就是致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是丁举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在这个制度之下,爬不上去,就活该倒霉,爬上去的,就作威作福,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这的确是一种残酷的制度,吃人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这样,有谁同情他呢?掌柜的第一句话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有多么冷酷,完全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不仅毒害了孔乙己,把他造成一个十足的废物,而且还戕害他的身体,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周围的人还要摧残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当作取乐的材料。在这里,鲁迅提出了对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教育的最沉重的控诉。
可是,孔乙己却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只有恳求,没有愤怒,自然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封建教育已经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孔乙己是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穷酸、迂腐的性格,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作品正是通过他的性格、命运,来揭露封建教育的极端腐败性,控诉这个制度毒害人、戕害人的罪恶。
鲁迅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透视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通过外在表情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最后作者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已死了”作为全篇的结束语,既交待了人物结局,又有余音绕梁,使人回味不尽,沉思不已的妙处。
作品一开始,就勾画出酒店的环境气氛:短衣帮只站着喝酒,趁热喝下,走开完事;长衫客却可以慢慢坐着喝,要酒要菜,呼唤人家伺候。店里伙计也分等级。通过对小小酒店的环境描写,写出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壁垒森严的阶级对立,等级差别、腐朽的势利眼,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的关系等等。孔乙己这个穷苦没落的老童生就生活在这个悲惨的环境里。
作品中“我”是个小伙计,在当时的社会里,伙计是低人一等的,作品通过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孔乙己,可见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极端低下。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明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必须用劳动来谋生,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穷到讨饭地步。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不愿干,所以只好偷。这种人在社会上已沦落到可怜的地步,可他还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这就是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孔乙己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常挨打,甚至连书也偷了,当人揭发他讥笑他时,他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孔乙己连偷东西也要分等级,读书人偷东西,不算偷,这是多么迂腐可笑!作者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不是深切了解封建文化教育对于这类人的精神毒害,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细节。
孔乙己受封建毒害之深,人家故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人家又讥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热衷于功名科举,这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没有进学,就成了他们最大的隐痛。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把自己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连一点认识也没有,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还有善良的一面,作品通过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小孩吃,一人一颗的描写,有力的表现了孔乙己精神上的孤独。
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活着没有别的用处,只是作为别人取笑和快乐的材料;没有他,生活照样过,因为孔乙己是当时社会的一块废料,统治阶级厌恶他,把他踩在脚下;劳动人民也不需要他,因为孔乙己与他们之间已隔着一道人为的鸿沟。
孔乙己悲惨命运是无法避免的,他偷了丁举人的东西,被打断了腿,他最后在酒店门前出现,场面是非常悲惨的,令人目不忍睹,这可以说是对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更进一步的沉重控诉。在封建社会,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打断了腿,就是致孔乙己于死命,刽子手是丁举人,是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在这个制度之下,爬不上去,就活该倒霉,爬上去的,就作威作福,可以随便置人于死地。这的确是一种残酷的制度,吃人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这样,有谁同情他呢?掌柜的第一句话是:“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有多么冷酷,完全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不仅毒害了孔乙己,把他造成一个十足的废物,而且还戕害他的身体,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周围的人还要摧残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当作取乐的材料。在这里,鲁迅提出了对于封建社会、封建文化教育的最沉重的控诉。
可是,孔乙己却说:“不要取笑”,“跌断、跌、跌……”,那“低声”的恳求之状,形象地表现表现了他在穷途末路时仍然不能正视现实,死爱面子,自欺欺人。他只有恳求,没有愤怒,自然谈不上反抗,他所关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封建教育已经毒化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他至死也没有任何觉悟的表现。孔乙己是即将崩溃的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穷酸、迂腐的性格,完全是封建教育制度造成的。作品正是通过他的性格、命运,来揭露封建教育的极端腐败性,控诉这个制度毒害人、戕害人的罪恶。
鲁迅对孔乙己的神态描写,透视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不仁的内在性格,通过外在表情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最后作者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已死了”作为全篇的结束语,既交待了人物结局,又有余音绕梁,使人回味不尽,沉思不已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