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作者】 孙 丽

【机构】 山东省昌乐一中英才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数学概念,就是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是人们通过实践,从数学所研究的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本质属性概括而形成的。它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的基础,也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可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也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什么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总是停留在表层,往往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地概念教学,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这是每名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概念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现在的课堂一改往日死气沉沉的、教师单一操作演示、学生简单模仿操作的模式,为生机勃勃的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兴趣盎然地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搭一搭、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往往还欲罢不能。这样动手“做”数学时,大脑兴奋又集中,学生在毫无压抑的气氛中,就敢于猜想、大胆验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自然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操作有助于深入探索,人类的许多发明是在实践操作中“试”出来的,而很少是空想得到的。在动手操作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可以在亲身实践中总结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实践帮助学生积累经验,经验既是知识的构建基础,又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经验是不受重视的。尽管经验参与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但我们却不能从原《大纲》相关的内容标准中找到关于“经验”的只言片语,而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明确指出: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和数学活动经验”,而且还特别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继续积累经验的最佳方式。
  二、参与活动抢答反馈——概念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因此,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在活动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一些数学概念直接从实际问题中产生,数学概念产生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比如:代数式、等式、函数、直线、圆、频数、频率……,这些概念不是纯粹从数学到数学,而是从生活到数学,理解这些概念我们就要学会从本源考虑,要有实际问题意识、生活化思维方式,要强化数学概念源自生活的认识。事实上许多老师常常忽视这种类型的数学概念的教学,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概念,并不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
  一些数学概念突出形式化的表现,而另一些数学概念则注重结果。例如判断是整式还是分式?如果我们从化简的结果x+1来看就会误判它为整式,事实上这是一个分式,我们应该明白式子与x+1的x的取值范围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求x≠-1而后者x可取一切实数,化简的结果改变了x的取值范围;再如判断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这时我们从化简的结果2来判断它为有理数是正确的,而不看重它的形式。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上还有很多,关于式子的判断往往都是注重形式,关于数的判断往往都是注重结果,关于方程类型的判断注重的也是结果。由此看来,理解数学概念需要有形式化思维方式。一些概念是通过与其它概念比较中形成的,通过类比形成新概念。数学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会存在于相应的系统之中,把数学概念置身于有关的系统中作比较引出新概念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
  三、总结归纳学生讲解——概念升华
  强化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的理解概括一单元、一节课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使学生对所学重点、关键内容在头脑中重复、理解、记忆,也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的强化过程。心理研究表明,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通常是由瞬间记忆到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对逻辑性很强的数学问题的理解,也是不断深化的,这种转化过程的实现,较基本的手段就是及时小结,周期性复习总结。显然,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归纳、类比,一方面使知识系统化,另一方面还可加强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数学证明与计算的思维过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明确,数学的抽象性常使部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要反复理解,运用结束技能,常可引起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认识的升华,特别是对概念、定理的认识,以及解题方法的认识,常通过总结得到提高。设疑生趣,承前启后。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几个课时才讲完一个完整教学内容的情况,这就要求在教师安排教学时格外注意结束的设计,既要使结束起到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作用,又要使结束为下一节或是以后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较好的方法是教师通过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材料产生兴趣。典型的作法是教师在结束时,安排一些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练习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作法不仅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具备一些常用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思维方式:生活化思维方式、形式化思维方式、变通性思维方式和发展性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总之,为了优化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应重点从概念感知、概念理解和概念升华三个环节设计数学活动,通过设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参与活动抢答反馈、总结归纳学生讲解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收集、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时对于实现学生个体间的能力互补,提高思维水平都有显著帮助。因此,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概念课教学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