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探究有效提高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途径

【作者】 李成连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历史阅读能力是影响和制约中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是衡定中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一个方面。本人就如何对中低水平学生大面积有效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提出个人看法,供同行课任专业教师参考。
  关键词:探究 提高 中学生 历史阅读能力 途径
  一.探究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问题的必要性及意义
  素质教育、生本主义及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导向,从教育的本质上将教育方法产生的教育结果,作为衡定教法得失的依据,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能力素养和增长才干成为设定教学目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虽然不是直接具体的教学目标,但却成为影响和制约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反映中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综合素养的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技能。
  历史知识是史论结合的知识,教材和教辅资料中有大量的历史材料,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之外,需要学生课后学习和阅读,没有相应的历史阅读能力,就无法较好的完成自习任务,要完整理解和准确判断历史材料中的基本概念,对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要求也是较高的,不可或缺的,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完成作业以及考试、检测成绩,影响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等综合能力。因此作为专业课任教师有必要探究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问题,以引导和带动大部分中低历史学科成绩水平的中学生有效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二.历史阅读能力的内涵
  历史教材及资料的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既有共性联系也有各自异性差别,不只从识字、读音、节奏和注重连惯等方面要求学生,分析段落、结构,并推广到普遍意义上的应用。历史阅读及其能力作为本文论题,既包括以上一般文章阅读所涉及的基本要求,还增加了对历史教材和资料的感受及感性认识,理解及分清史论,掌握史论印证的概念,欣赏和评价历史材料,并在特定议题及范围内辨别真伪等,能够表现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涵盖了较广的知识层面,拓展了阅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学生对历史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表现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担当,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围绕完成教学根本任务,在师生互动中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基础知识以及学习技能,了解和掌握存在的问题,诸如历史阅读能力的差距,以便在备课中备学生所用。
  每个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历史学科成绩相一致,其强弱优劣决定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从阅读历史材料和资料、思考和回答问题、作业与平时检测和考试答题中都能反映这种基本能力。学习成绩是学科综合素质及技能的表现,历史阅读能力显然是其中重要因素。不管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对其通过有效教育方式提升或有限改进历史阅读能力,是完全可能的。 
  三.有效提高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途径 
  1.引导和激发学生对历史阅读能力的内在认识,从根本上加强提升学习的动力。
  学生升入中学阶段以后,相对应的各种学习技能也需要再提高,加之,历史学科本身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提高,由于兴趣、爱好及偏科、基础技能差别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事实上造成很大的提升难度,阶段性历史阅读能力的提升与突破,就显得很突出,对每个中下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前进路上的障碍和制约因素。每个学生又有各自不同的障碍表现和困难,制约因素因人而异,作为任课教师,就要从分析和掌握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上着手探究,对“病灶”“病根”的“把脉”应当说是探究历史阅读能力提升问题的第一步。正本清源,教师在引导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强弱及现状,又把问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并按历史学科学习技能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和提高目标,从根本上寻找造成差距的原因,理清提高历史阅读能力与提高历史学科综合素质、学习技能的关系,从根本上认识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经过以上准备,就要着手实施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具体步骤,先要让学生制定针对个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计划,老师对学生已经上交的计划要进行点评和完善。已经采用的提高方案要持续对照和修正完善,督促学生落实到实际学习当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条件,持之以恒,并检测效果和总结教法得失。 
  2.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强化阅读技能训练,逐步加强阅读能力
  兴趣和爱好是每个学生各自形成的内在认识和动力,是自觉行为,远远胜于教师和家长的任何强调与开导。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哲人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还有人说“兴趣是探索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向。”从培养学生历史阅读兴趣入手,是一种大家较为普遍的认识,向学生有意介绍历史文献中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范文、篇章及名言名录,篇幅要短,不宜介绍上古及远古文献。还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有知识性、趣味性且易读的历史文献。这些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断突破原有的阅读技能,逐步加强阅读能力。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形成塑造个人终身享用的阅读素养。
  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对中低学习水平的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传授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采用一些直观有效的阅读方法及技能,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不足加以矫正和引导,在自习课、课余时间都可以展开这方面的教育,以帮助学生不断地突破自我,掌握阅读技能及方法,实现在阅读习惯、阅读技能和方法方面的真正进步,逐步培养具有人鲜明特性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技能和方法。
  阅读习惯方面,根据个人的情况予以指导,爱晨读、夜读及选择不同的阅读环境都没有问题,只是要持之以恒。概读、跳读、祥读或简单浏览,或朗读,或默念,也因人而异,以阅读效果为衡量依据。这方面指导和纠错要到位,点到实处,才会使学生在阅读方面发生实质的变化,提升阅读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班里也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勉励和进步,让学习成绩较好、且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学生,经谈话准备后在自习课或历史活动课上,让他们交流阅读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先写阅读方面的心得体会,经过修改以后念给大家听,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名言名录等成功经验,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个人或他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这些方法来引导大部分中下学习阅读能力的学生,开启他们的睿智,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打开他们的心灵智慧,鼓励他们突破自我约束,向前探索进取。
  4.针对中学生历史阅读中普遍存在的制约因素,采取必要的应对策略,促成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中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在的制约因素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表现为阅读障碍和实际困难,对历史资料的理解浅显,不能准确把握历史教材与历史资料的相互印证关系,阅读中缺乏个人的认识和评价不会运用阅读资料等。
  在历史阅读能力问题上,不管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造成各种制约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障碍、矛盾和问题,教师都应当予以化解和清除,帮助学生突破难题,把困扰学生的疑难问题解决好。
  智力因素造成的障碍,我们发现确实在短期内很难较好的突破,但有限提高是完全可能的,这方面师生之间要多沟通和交流、互动,尽量避免人为失误,真正做到教育有方,鼓励学生一鼓作气,勇猛精进,滴水穿石锲而不舍,争取最好的进步。非智力因素的制约障碍和问题,如果方法得当,措施有效,化解疑难问题之后将会有较大的改善,进一步提升历史阅读能力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教师意识到化解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对突破学生阅读现状所起到的作用,学生在提升学习技能中,只有跨越门槛或突破瓶颈,进一步提高,才能攀登新的高度。教师的引导和化解矛盾与问题,是学生不断进步中的引路人,没有实招硬功夫。欠缺化解难题的应对策略,学生只能有限前进或原地踏步,裹足不前。
  功到自然成,讲授方法和介绍经验还需要学生个人去努力实践和探索,需要下功夫去改变自己,才会获得进步。这方面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反复阅读和广泛阅读,前者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增强理解,后者则为学生增加知识容量,二者结合还可以积累阅读经验,从而阅读提高技能。
   5.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注重学习效果,把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获得真才实学。
  历史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让学生学到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为我所用,在学习实践中真正转换为个人的阅读技能,形成个人的认识思维和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强化和指导学生参与实践,自习课,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布置适量动手实践和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活动论题,督促学生完成,这样才能在实践学习中,使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总之,历史阅读能力培养问题,确实影响历史学科综合学习水平及学习成绩,影响自主学习效果,在本文论题中的提高途径和应对策略,都涉及到在具体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有尝试经验,并不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还有其他的一些途径,已不具有普遍性,如仿效性学习,树立榜样,推广经验,但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尽一致,无法笼统的应用和更深意义上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