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系统构建研究

【作者】 王 露

【机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研学旅行的推出我国近几年出现了研学旅行的热潮,研学旅行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素质教育的推动、旅游产业的扶持。深刻贯彻研学旅行方针政策是对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系统的一种前提,本文就研学旅行课程的特征以及构建等因素进行了探究。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study trip to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study travel boom, research travel is a complement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tourism industry support. Deep implement research study travel policy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research study trip, this paper resear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vel course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factors were studied.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构建
  Key words: study trave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
  对于我国来说,研学旅行启示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丘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编著《春秋》;北魏时期郦道元游历各地著作《水经注》;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死后由后人根据生前的日记编纂《徐霞客游记》;各个朝代的诗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游历经历写出千古佳句,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正是由于范仲淹身临其境才能得此佳句,感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由此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对于人的潜能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处在新常态下的21世纪的我们来说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也是亟需的。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全国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在纲要中明确提出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想法。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发表题为《我国基础教育新形势与蒲公英行动计划》的主题演讲。在会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2012年以来,我国先后选取了安徽、江苏、陕西、上海、河北、江西、重庆、新疆等8个省(区、市)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湖北省武汉市等12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验区。这对于我国研究者开发研学旅行的课程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中小学来说更是一种机遇。
  从外国的层面上说,早期的欧洲也有类似的现象,也就是把一些学生送往国外,一边浏览名胜古迹,一边开拓自己的视野。“研学旅行”这一词源于日本,日本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因此教育领域是比较发达的。日本也是为了要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研学旅行的这一项目,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这也为我国实施研学旅行发展给出了启示。
  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优势
  (一)有助于旅游业的拓展,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的旅游事业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首次把大众旅游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不合格的景区、不合理低价游景区进行整顿;“1+3”旅游综合管理机制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供给侧的改革对于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机遇……,对于研学旅行来说2016年有11个部门出台意见推进中小学的研学旅行发展。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是契合新常态下的旅游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每年的中小学生的人数可以说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的庞大的群体,研学旅行的课程包括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就、艺术体育等主题,这也就是说旅游事业无论是冷门旅游产品还是热门的旅游产品通过研学旅行的弥补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各个区域通过研学旅行拉动经济的发展。
  (二)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推动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认知-理解-运用-重新认知-重新理解-重新运用,传统式的教育在我国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一种教学方式,师者就是教,学生就是学,但是在真正的教育过程中认知-理解-运用却失衡,传统教育在21世纪的时代下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多方面的不满。传统教育的课堂缺乏学习的氛围、师生之间单一化的知识性的交流等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倦怠,进而又回到了枯燥的学习、单一的交流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给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形成一个不良的影响。
  传统教育的不足,是可以通过研学旅行的这种学习方式加以补充,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达到一种真正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兴趣
  “赢在起跑线”这是近几年家长们统一的共识,出现了孩子还很小就要上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甚至有的家长参加胎教之类的培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可以说是使出了“洪荒之力”。但是家长却忽视了孩子们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单一智能的培养在教育的前期可能对孩子们来说是有利,并且可能是孩子处在同一年龄阶段成为佼佼者,但是长远来看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增加了孩子们的压力、沉迷于网络等不良习惯。
  研学课程的开发,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后,学校或者是班主任通过制定相应的研学课程方案,去感受真正的知识是怎样的。在感受的同时也开发了学生们的多元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运作职能、人际智能等多种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四)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率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显示——2012年680万人、2013年699万人、2014年727万人、2015年749万人,每年的毕业生都在急剧的增加,这也就导致了千万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缓解或者是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比如,国家降低了研究生录取的国家分数线,让更多的学生能继续深造,以此缓解就业紧张的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会有国家给予的创业补贴。
  随着研学旅游课程的开发,我们也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员。虽然旅游和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了好多,但是在旅游的过程给学生讲解知识,怎样把知识与旅游更好的结合,制定相应的旅游教学方案,更好的给学生做一个引导等多方面 都需要专业的人员。
  (五)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促进异国文化的交流
  研学旅游的景点不仅是局限于乡村乡情,也包括省级市级的景点。研学旅行讲求的是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所以每一个区域可以通过研学旅行这一环节到各个地方去研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范围。如果一个组织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去领略一下异国的风情,体验一下异国的风俗。
  每一个地区的人文特征、风俗习惯都值得学生们去了解、去体验、去感知,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对于处在研学旅行中的学生来说,异区域之间的旅行,尤其是异国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重温书本知识,还可以在研学、交流过程中知道自己本省的不足,这比借助外力比如家长或者是老师的提醒、教导要来的直接、有效、易于让学生接受,丰富了学生们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
  三、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完整性
  研学旅行的课程的开发是将旅游与课程看作是一个整体,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讲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传统教育把学习和旅行完全的分割了,虽然与研学旅行相似的夏令营等活动有在一些学校或者是组织举办过,但是却让学习与旅行脱离了联 系,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种补充,把课上和课外的有机结合更好的诠释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学习过程中每科课程都是有或隐或显的联系,然而课程中的知识来自生活,学生学的知识终归会到现实生活中,而研学旅行是接近我们的生活最为简单又有直接效果的方法。
  所以,将课程与旅行紧密联系,并且通过分析与综合,把学习中的各个过程纳入一的顺序并使之联系起来,与旅行构成一个有机地整体,有计划的开展研学旅行的行程,使之延续旅行课程系统化。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体现在:整体规划-目的明确-行程安排-人员培训-基地选择-合同的签署-安全保障-事后反馈与总结。
  (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典型性
  传统教育的课堂上的知识是来自书本的介绍,书本怎养描述,教师就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去学习,但是在学的过程中或者是教的过程中会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知所措。学生现在的学习的内容、课程的难易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都会使学生学习复杂性提高。这样就会使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障碍,但是由于学生已经处于一个疲劳的状态,很难分出哪些是自己在什么时间段该学的,是应该夯实基础还是进攻难题。
  研学旅行课程的典型性就在与能够在教学内容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延续旅游的过程中可以将各科内容有效的联系起来,在人文中欣赏自然,了解科学,懂得历史,感受物理。对于在课堂上的知识更能分出哪些是需要记忆的,不熟悉的,因为旅游与学习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的头脑保持清醒。
  (三)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规律性
  人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活动-感受-经验,但记忆却分为三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所以学生也应该从这个规律出发来学习,研学旅行课程的规律性是认识-理解-运用,分别与人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相对应,对于研学旅行系统化、完整性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认识只是对事物的一种瞬时记忆,对于学生来说知识一种简单初级的认识,如果不去刺激的话,很快就会被忘记。这就需要通过研学旅行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但这是结合学生之前的简单初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对学生的进行的一些复杂高级的认识,这就有利于短时记忆,最终达到长时记忆。
  所以,研学旅行课程的规律性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学习任务的梳理从一些简单初级的认识,而且还是结合复杂高级的理解和运用,也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记忆的规律性。
  (四)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可设计空间
  学习旅行的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改变过去的那种以学科为主,教师的教为主的脱离实际应用的显性知识的学习方式,尽可能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存在的学习情境中,旅游中学习、学习中旅游的这种学习情境是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学习情境,研学旅游的这种的学习情境可以巧妙地让学生举一反三、“真实再现”自己所学习的知识。
  研学旅行课程的可设计空间主要表现在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当前所处的情境中任意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等都是具有可设计空间的,灵活的运用、发挥研学旅行课程给学生、教师带来的优势。
  四、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系统的构建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组织
  开发组织主要负责对研学旅行课程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形成的安排、研学基地的选择、行前的培训等工作任务,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组织可以是相关的教育局、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组织可以说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只有开发组织把前提任务做好、确定课程教学需求,这样学生和教师在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才能保持一个目标明确,不易脱离教学主题。因此,课程的开发组织的工作任务是非常的复杂的,教育局或者是学校可以专门设立相关的部门,主要负责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任务。一方面不会乱了原有组织的秩序,各司其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岗位。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内容是对旅游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可以有效反应课程内容特征和价值的信息体系,形成具有研学旅行特色的课程内容。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包括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主题活动,开发组织实际上要根据课程的实质有序并且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不同的课程内容是体现出不同的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本质,这也说明了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体验不同地区的多样性文化,但是可发组织要注意的是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置时不宜偏重哪一个地域或者是国家。换句话说,就是学生的研学旅行是在学生的认知阶段开发的要尽可能的反应乡土乡情、县情市情和省情国情、外域文化。
  (三)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媒介
  畅通的沟通媒介对于研学旅行的课程的实施是关键的,研学旅行课程中的沟通的媒介是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沟通的媒介的种类是丰富的,课程的沟通媒介要根据课程的内容或者是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组织延续旅行的负责人或者是老师在旅行中要注意和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在旅游中能够知行合一,时刻提醒他们的旅行的目的,这就要求老师有专业的技能和沟通的能力。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在旅游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老师可以采取一些活动,比如,抓典型,提醒学生某一景点、某一人物的来历以及发展,具体的老师可以采取引导文教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当然这些需要老师通过自身的专业水平的自身素质提高。
  (四)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受众  
  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受众是面向全体学生,现阶段我国的研学旅行是由国家承担的,也是一门公共事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对于贫困的学生给予补助,旅游基地的门票也会基于优惠政策,这也是研学旅行能够实施的前提。研学旅行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推动力,进一步撬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我国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了研学旅行的范围,主要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小学阶段2天1夜,在小学的四到六年级实行,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生阶段3天2夜在初中一或二年级实行,以省内和周边省市的研学为主;高中阶段4天3夜,在高一和高二实行,以境内研学为主,有条件的话可以申请境外研学。
  (五)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反馈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研学旅行是刚刚开始,需要一边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的国情摸索出符合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所以,刚开始每个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组织需要反馈,作为以后总结经验的参考。首先,在每一阶段的研学结束之后,老师和学生以及相关的负责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学校或者是教育部门收集信息,进而综合性评估。把汇总的各类的综合性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为研学旅行质量持续提升的有效保障。
  五、结语
  研学旅行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需要提出来的,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广泛的认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脱离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学生的学习压力。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拜托过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短板效应,但是研学旅行在我国刚刚提出来,缺乏更深入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积极的探索研学旅行的新发展和新方向,“撸起袖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慧婷.研学旅行解说系统构建研究[J].江苏商论,2017,(01):54-56. 
  [2]崔琰.陕西研学旅游提升策略研究[J].唐都学刊,2016,(03):112-115. 
  [3]滕丽霞,陶友华.研学旅行初探[J].价值工程,2015,(35):251-253. 
  [4]宋娟,秦升阳,董峰.“中国高句丽史”课程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12):71-73. 
  [5]规范研学旅行活动 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答记者问[J].中国德育,2014,(17):6-9. 
  [6]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09):12-14. 
  [7]曹晶晶. 日本修学旅游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04):134-136. 
  [8]王雪.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月刊, 2016(6).
  [9]张成.立足学生实际,精心开展研学旅行[J].地理教育, 2015(3):48-49.
  [10]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