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方法有效性简析
【作者】 王 瑾
【机构】 四川省广安第三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虽然我们提倡创新教学方法,但并不是对传统方法进行否定。相反,很多传统教学方法还很有效果,只要我们选得对,用得巧,其有效性还是相当高的。本文针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方法进行简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有效性
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高中信息技术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在周课时安排的有限时间内,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通过能适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策略应用,让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从而积极参与,与教师共同建构有效课堂。并内化知识,习得技能。虽然,我们提倡创新教学策略,但并不对对传统方法进行否定。多年实践证明,方法没有新旧之分,只有用得恰当与否之别。下面,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用的到常用方法进行简析,以便找到更适合、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来。
一、介绍讲解法
又称系统讲解法、语言介绍法,是一种“资历较深”的传统教学法,就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系统介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得以“教师为主”的诟病,但不影响其在特定教学领域的独到作用。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性知识、常识性知识的教学,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且行之有效,举杆见影,既经济,不费时,又简单,易操作,深得我们教师信赖。
二、问题情境法
学起于思贵有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情境教学法走进课堂,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也有了较久历史。由于情境教学法具有激趣、煽情和诱思三大功能,故而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信得过”策略,特别是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的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通过语言激励煽情,让学生满怀激情参与,进而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和动机。当学生看到众多需要手工输入进,感觉很不方便,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立即就有人反对:“这还不是手动吗?根本没有体现电子表格的优势。”有的学生提出先按分数排序,再把不同的等次用填空的办法填上去。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这种利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告诉学生,在电子表格中有一种功能强大的函数——IF语句,于是了解BASIC的同学立即编出了相应的语句,解决了这一难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任务驱动法
这种方法源自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由再现式转变为探究式,不仅体现了教师教的观念转变,也影响学生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是新课标的大力呼唤,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必然要求。运用这种方法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设计一个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必须具有诱惑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学生在其诱惑下,兴趣大增,努力想尝试。结果,如我所愿,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知识掌握既快又牢固。不过,运用这种教学法在预设教学“任务”要注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既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要让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不致于失去学习动力。一句话就是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来驱动。
四、操作演示法
又称直观演示法,示范展示法,是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脑大屏的呈现,把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或步骤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能把繁琐的操作过程直观化、简单明了,对无论有无软件操作能力基础的学生都较适用。教学中,这种方法常与任务驱动法结合使用,在学生“我要学”的兴趣驱使下,认真观看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再独立上机操作,达到技能掌握。
五、形象比拟法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重在技能培养,但为了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认识,使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概念,如字节、文件夹与文件、文件后缀名、索引、关键字等知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遇到这些知识,我们如果采用传统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佳。而采用形象比拟法,用学生生活的常见事物来比拟,就能很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如教学计算机存储容量时,就用学生生活中的计量单位“克”“千克”“毫米”“厘米”“米”来比拟“字节”、“千字节”“兆字节”等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单位。
六、成果展示法
展示学生操作成果,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目标,适当选择一些操作效果好、既能达到学习目标,又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学生互相促进。在展示中,要多表扬学生优点,肯定其创新,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激励其更加努力的信心。
以上方法是我常用方法,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还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正如前人所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儿说与其方法创新,倒不如说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注重选择和重组,克弊扬长,使之更适合教、学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骆泽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才智,2013年。
[2]钟雪花,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
[3]袁恒锋,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年。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有效性
方法决定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高中信息技术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就必须在周课时安排的有限时间内,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通过能适合教学内容和学情的策略应用,让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从而积极参与,与教师共同建构有效课堂。并内化知识,习得技能。虽然,我们提倡创新教学策略,但并不对对传统方法进行否定。多年实践证明,方法没有新旧之分,只有用得恰当与否之别。下面,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用的到常用方法进行简析,以便找到更适合、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来。
一、介绍讲解法
又称系统讲解法、语言介绍法,是一种“资历较深”的传统教学法,就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系统介绍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得以“教师为主”的诟病,但不影响其在特定教学领域的独到作用。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性知识、常识性知识的教学,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且行之有效,举杆见影,既经济,不费时,又简单,易操作,深得我们教师信赖。
二、问题情境法
学起于思贵有疑。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情境教学法走进课堂,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也有了较久历史。由于情境教学法具有激趣、煽情和诱思三大功能,故而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信得过”策略,特别是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的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中,通过语言激励煽情,让学生满怀激情参与,进而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和动机。当学生看到众多需要手工输入进,感觉很不方便,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立即就有人反对:“这还不是手动吗?根本没有体现电子表格的优势。”有的学生提出先按分数排序,再把不同的等次用填空的办法填上去。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这种利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告诉学生,在电子表格中有一种功能强大的函数——IF语句,于是了解BASIC的同学立即编出了相应的语句,解决了这一难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任务驱动法
这种方法源自建构主义理论,旨在改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由再现式转变为探究式,不仅体现了教师教的观念转变,也影响学生学的方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既是新课标的大力呼唤,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必然要求。运用这种方法教学,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设计一个可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这个“任务”必须必须具有诱惑力,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学习WORD中图文混排时,我先给他们展示了一幅图文并茂,版式精美的“父亲节贺卡”,其中包括了图片的典型格式应用、图片作为背景及各种文字环绕方式。学生在其诱惑下,兴趣大增,努力想尝试。结果,如我所愿,学生思维非常活跃,知识掌握既快又牢固。不过,运用这种教学法在预设教学“任务”要注意,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既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完成任务、获取知识的乐趣,又要让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不致于失去学习动力。一句话就是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来驱动。
四、操作演示法
又称直观演示法,示范展示法,是信息技术教学最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脑电脑大屏的呈现,把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方法或步骤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能把繁琐的操作过程直观化、简单明了,对无论有无软件操作能力基础的学生都较适用。教学中,这种方法常与任务驱动法结合使用,在学生“我要学”的兴趣驱使下,认真观看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方法,然后再独立上机操作,达到技能掌握。
五、形象比拟法
虽然信息技术教学重在技能培养,但为了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认识,使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中存在很多令人费解的概念,如字节、文件夹与文件、文件后缀名、索引、关键字等知识,既抽象,又难以理解。遇到这些知识,我们如果采用传统讲解,教学效果一定不佳。而采用形象比拟法,用学生生活的常见事物来比拟,就能很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如教学计算机存储容量时,就用学生生活中的计量单位“克”“千克”“毫米”“厘米”“米”来比拟“字节”、“千字节”“兆字节”等概念,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单位。
六、成果展示法
展示学生操作成果,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目标,适当选择一些操作效果好、既能达到学习目标,又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学生互相促进。在展示中,要多表扬学生优点,肯定其创新,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激励其更加努力的信心。
以上方法是我常用方法,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还会用到不同的方法。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正如前人所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儿说与其方法创新,倒不如说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注重选择和重组,克弊扬长,使之更适合教、学需要。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骆泽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才智,2013年。
[2]钟雪花,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
[3]袁恒锋,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