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学音乐课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作者】 张西栓
【机构】 新疆巴州石油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声乐艺术又是音乐教育中最容易普及的一门艺术,因为它不依赖其他乐器,而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修养,因此成为音乐教育中一种最简洁、最广泛的实施手段,所以在初中课程里也应当重视学唱的科学教育。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
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它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一般的;同时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有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如怎样感知到音乐形式的美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以及对音乐的探索、内涵感情的体会哲理的悟得等等。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地进行美的熏陶,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新课程比标准也强调以音乐为本的教育,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实验证明,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有广泛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
一、音乐与多种学科的综合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德语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不断地求新求异得到发展,这也是在对校本的研究。因此对音乐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浅谈以下几点:
1.音乐与语文与诗歌的关系。
中国文学想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吟唱。音乐课堂教学中更需要用文学这门艺术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气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孩子们的扩散性思维。许多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美丽诗。我们的孩子理解、感受词的芳香,他们的心理便会产生灵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朗读歌词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有利于歌唱中情感的发挥。在读词过程中选用本课旋律为之伴奏,他们的朗读和着音乐的起伏,几乎就像抓住了浪涛的节拍,像这种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感受到了美。音乐和语文是相互补充的,使用得当,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还能培养孩子们创造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2.音乐与多媒体
“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为音乐课创设教学背景,制作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电脑这位“助教”,将抽象、枯燥变为形象、生动,将声音与乐谱、听觉与视觉即时转换。其次我们还可以每月为学生留一份“兴趣研究型”作业。第三可以利用电脑音乐创作软件,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对于信息社会的教师来说,转变观念,不断尝试现代化最新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广阔的外部视角,呈现更加美的课堂效果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与追求的。
总之,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审美活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于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综合性是音乐教学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孩子的审美视野,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人格向完整化和谐发展。
二、情感的激发
新课程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一首音乐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三、音乐教学就是心灵沟通的教育
当心理健康教育以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音乐教师,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又可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抓好学生心理需要进教学
需要是人的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他可以成为人们积极行动的巨大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自尊性需要,独立性需要,创造性需要。
2.利用音乐矫正学生心理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科学家相继实验证明用音乐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奇效的。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和音色的乐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情绪,情感效应和机构效应。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与其他学科紧紧相连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我也会为我所热爱的音乐教育事业付出我的热情,充满信心地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中学音乐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它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音乐教育,人人都能成为记忆力强、反应灵敏、想象力丰富、判断力迅速而准确,有一定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聪明人;二是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能得到美的滋润,使身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一般的;同时给学生以基础的音乐知识,达有一定的自学钻研能力,并能初步体会到一些音乐艺术美的奥秘,如怎样感知到音乐形式的美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以及对音乐的探索、内涵感情的体会哲理的悟得等等。总之,它是以“美”为核心,随时地进行美的熏陶,通过美育促进德育、智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新课程比标准也强调以音乐为本的教育,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实验证明,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有广泛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
一、音乐与多种学科的综合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德语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不断地求新求异得到发展,这也是在对校本的研究。因此对音乐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浅谈以下几点:
1.音乐与语文与诗歌的关系。
中国文学想来就和音乐融于一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可吟唱。音乐课堂教学中更需要用文学这门艺术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气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开发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孩子们的扩散性思维。许多歌曲的歌词就是一首美丽诗。我们的孩子理解、感受词的芳香,他们的心理便会产生灵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朗读歌词进一步理解作品内涵,有利于歌唱中情感的发挥。在读词过程中选用本课旋律为之伴奏,他们的朗读和着音乐的起伏,几乎就像抓住了浪涛的节拍,像这种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感受到了美。音乐和语文是相互补充的,使用得当,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还能培养孩子们创造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2.音乐与多媒体
“把多媒体网络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为音乐课创设教学背景,制作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首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电脑这位“助教”,将抽象、枯燥变为形象、生动,将声音与乐谱、听觉与视觉即时转换。其次我们还可以每月为学生留一份“兴趣研究型”作业。第三可以利用电脑音乐创作软件,培养学生音乐创造能力。对于信息社会的教师来说,转变观念,不断尝试现代化最新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广阔的外部视角,呈现更加美的课堂效果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与追求的。
总之,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审美活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于各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综合性是音乐教学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孩子的审美视野,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人格向完整化和谐发展。
二、情感的激发
新课程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一首音乐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三、音乐教学就是心灵沟通的教育
当心理健康教育以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音乐教师,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又可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抓好学生心理需要进教学
需要是人的客观事物需求的表现,他可以成为人们积极行动的巨大动力,是个性积极性的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自尊性需要,独立性需要,创造性需要。
2.利用音乐矫正学生心理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科学家相继实验证明用音乐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奇效的。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和音色的乐曲,可以使人产生不同情绪,情感效应和机构效应。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总之,要上好一节音乐课,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与其他学科紧紧相连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我也会为我所热爱的音乐教育事业付出我的热情,充满信心地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