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煞议小学音乐教学
【作者】 刘响叮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冉义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音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音乐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的,它影响到孩子的兴趣、情操与个性的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将来的高素质国民,音乐就像一把钥匙,这把钥匙不仅打开音乐体验之门和为多学科的学习打开视窗,更加为人们的生活作出良好的导向。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真意切的教学情境
音乐欣赏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悟能力的有效方式。通常情况下,音乐欣赏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欣赏的过程。最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和谐因素,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方能体现音乐教学的时代性。可见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在和谐的氛围中注重表情达意,方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具体可如下操作:
1.通过感悟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真情
在苏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作品都是与每单元的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在让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之后,应给其充分感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调动其对音乐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欣赏《雪花飞舞》这一音乐作品时,在优美的旋律中很多学生都能感悟到洁白的雪花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飞舞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情。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一位学生将乐曲中一个轻松愉悦的乐段生动地描述为:漫天飞雪的冬天在厚实的积雪上踩雪做游戏的情景,其他的同学都觉得很新鲜,很有道理,皆随声附和。看着孩子们恳切的眼神,我知道他们不是乱开玩笑,并没有纠正学生的想法,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雪花是有生命的,你们踩在雪地上,可把他们踩疼了,你看,这些雪花姑娘又从地上飞舞起来了。”通过这个美丽的小童话,学生的真情实感完全释放出来,情不自禁地律动起来。通过这一事件后,我发现在我的音乐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孩子多了,他们都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理解各类音乐作品。
2.通过创设童趣意境,引导学生鉴赏
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作品的感情,外在的演唱形式,作品的体裁,可是对于年幼的小学生这些都显得过于抽象,难以深入理解。对此我运用创设童趣意境的方式,将音乐作品的旋律命名为“闹闹”这个时尚音乐娃娃的心情反应。上音乐欣赏课时,我会问学生“:今天我们的‘闹闹’娃娃心情究竟如何呢?”而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进入一种童趣式的意境,对上述提问他们会传达出如此信息:“我们欣赏的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娃娃‘闹闹’送给我们的礼物。”而学生抱着这种童趣式的心态去鉴赏音乐作品,就能彻底摆脱教师的思维羁绊,运用真情实感自主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讨论、理解,运用科学合理的观点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归纳,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创设温馨创造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能力应是音乐教学永不过时的主旋律。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体现音乐教学时代性的主要标志。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创造活动中,可分为即兴与非即兴两类。而前者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后者则体现了学生在模仿前提下的创造意识。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音乐是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愉悦的情境,让其全身心的放松,唯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激发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能力。
三、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机会
1、语言情境化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要上好音乐课,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例如,在《渔夫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营造情境———感受体验———启发想象”三个环节开展教学。首先,课前利用课件引入故事情境。通过播放海浪声来营造大海的情景,之后组织学生抖动手中蓝色的丝绸表现壮阔的大海。其次,在感受体验环节,让学生仔细听渔夫妻子的歌唱内容,让学生联想,之后学生看着曲线谱,最后,在启发想象环节,在学生再现场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示范性歌唱,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示范歌唱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选用优美动听的且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歌曲演唱给学生听,激发学生歌唱的热情。每周音乐课,学生总是用渴望的眼光,期待老师为他们演唱,教师演唱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四、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发展。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剧中,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学生深情地朗诵着台词,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锻炼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使学生各方面有了更全面的发展。例如,《花蛤蟆》一课歌曲诙谐幽默,风格独特,节奏感强烈,具有舞蹈性,颇受学生欢迎。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与荷花作伴并唱歌,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吗?”,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组,有的组用青蛙不同的叫声营造美丽的夏夜,有的组用可爱的舞蹈动作模仿蹦蹦跳跳的小青蛙,有的组画出五颜六色的荷叶,绿色的荷叶衬着美丽的荷花,碧绿的湖水,简直妙极了!再加上美妙的童声,创设了天籁般意境。用学生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音乐的乐趣,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总结
有人说,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简单的模仿,很可能是邯郸学步,而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的生成教学策略,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只要音乐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情真意切的教学情境
音乐欣赏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感悟能力的有效方式。通常情况下,音乐欣赏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感知和审美欣赏的过程。最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和谐因素,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方能体现音乐教学的时代性。可见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在和谐的氛围中注重表情达意,方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具体可如下操作:
1.通过感悟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真情
在苏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作品都是与每单元的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在让学生欣赏完音乐作品之后,应给其充分感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调动其对音乐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欣赏《雪花飞舞》这一音乐作品时,在优美的旋律中很多学生都能感悟到洁白的雪花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飞舞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悦之情。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一位学生将乐曲中一个轻松愉悦的乐段生动地描述为:漫天飞雪的冬天在厚实的积雪上踩雪做游戏的情景,其他的同学都觉得很新鲜,很有道理,皆随声附和。看着孩子们恳切的眼神,我知道他们不是乱开玩笑,并没有纠正学生的想法,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雪花是有生命的,你们踩在雪地上,可把他们踩疼了,你看,这些雪花姑娘又从地上飞舞起来了。”通过这个美丽的小童话,学生的真情实感完全释放出来,情不自禁地律动起来。通过这一事件后,我发现在我的音乐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孩子多了,他们都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理解各类音乐作品。
2.通过创设童趣意境,引导学生鉴赏
音乐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作品的感情,外在的演唱形式,作品的体裁,可是对于年幼的小学生这些都显得过于抽象,难以深入理解。对此我运用创设童趣意境的方式,将音乐作品的旋律命名为“闹闹”这个时尚音乐娃娃的心情反应。上音乐欣赏课时,我会问学生“:今天我们的‘闹闹’娃娃心情究竟如何呢?”而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会进入一种童趣式的意境,对上述提问他们会传达出如此信息:“我们欣赏的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娃娃‘闹闹’送给我们的礼物。”而学生抱着这种童趣式的心态去鉴赏音乐作品,就能彻底摆脱教师的思维羁绊,运用真情实感自主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讨论、理解,运用科学合理的观点对音乐作品进行正确归纳,从而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创设温馨创造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能力应是音乐教学永不过时的主旋律。可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体现音乐教学时代性的主要标志。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创造活动中,可分为即兴与非即兴两类。而前者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后者则体现了学生在模仿前提下的创造意识。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音乐是具有较强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愉悦的情境,让其全身心的放松,唯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激发学生在音乐上的创造能力。
三、营造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学生创造机会
1、语言情境化激发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要上好音乐课,教师除了要有美的文学语言,还应有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以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情境化教学有助于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例如,在《渔夫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营造情境———感受体验———启发想象”三个环节开展教学。首先,课前利用课件引入故事情境。通过播放海浪声来营造大海的情景,之后组织学生抖动手中蓝色的丝绸表现壮阔的大海。其次,在感受体验环节,让学生仔细听渔夫妻子的歌唱内容,让学生联想,之后学生看着曲线谱,最后,在启发想象环节,在学生再现场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示范性歌唱,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示范歌唱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有帮助,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选用优美动听的且富有音乐表现力的歌曲演唱给学生听,激发学生歌唱的热情。每周音乐课,学生总是用渴望的眼光,期待老师为他们演唱,教师演唱时,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四、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在注重个体差异的同时,让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发展。每名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情境剧中,在背景音乐的映衬下,学生深情地朗诵着台词,通过这种方式旨在锻炼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使学生各方面有了更全面的发展。例如,《花蛤蟆》一课歌曲诙谐幽默,风格独特,节奏感强烈,具有舞蹈性,颇受学生欢迎。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与荷花作伴并唱歌,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吗?”,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几组,有的组用青蛙不同的叫声营造美丽的夏夜,有的组用可爱的舞蹈动作模仿蹦蹦跳跳的小青蛙,有的组画出五颜六色的荷叶,绿色的荷叶衬着美丽的荷花,碧绿的湖水,简直妙极了!再加上美妙的童声,创设了天籁般意境。用学生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享受音乐的乐趣,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总结
有人说,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简单的模仿,很可能是邯郸学步,而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的生成教学策略,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只要音乐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