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诗歌的“绿色”教法
【作者】 滕祖霞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自己特别喜欢诗词,却不喜欢教诗词。古代的诗词太美了,我怕不小心把她给教坏了,破坏了她的画面美,破坏了她的意境美。诗歌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或一语道破天机,风格或温婉含蓄,或豪迈奔放。千锤百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因为太喜欢,竟像手捧一件精美的玉器,放在眼前端详,怕她摔了,怕她化了,更怕失去她在我心中原有的完美,不知道以何种方式拿来示人。
教语文十多年,每次教诗歌都会犯愁。一是怕自己拙嘴笨腮破坏了她的美感,二是有时候时间有限,背过了事。虽然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但自己还是觉得没有把握诗歌教学的真正内涵,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通常是这样做的: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就应该了解李清照,所以每次遇到李清照的词,都不厌其烦地解读李清照,说实话,学生烦了,老师也烦了。
二、抓诗中意象鉴赏诗歌。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这没有错的,为节约时间,这一步通常是我告诉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老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取而代之,干过很多越俎代庖的事情。
三、品析名句。写诗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然而理想化的环节通常在学生的难以理解和老师的急于求成中草草收场。
四、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作者感情。这个环节也通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稚嫩的,教师就会再次按捺不住,把答案和盘托出,似乎觉得不这样做就失去了为师的存在价值。
一个困扰了我这么多年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我决定改变原来的诗歌教学的办法,既是为了还原诗歌本来的美,也为了素质教育下诗歌教学的素质教学。在我们学校推行的“三效”课堂模式下,我的诗歌教学做了这样的改变:
第一步:板书课题。简单实用,几秒钟即可。三言两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必再像我原先一样为了一个导语而煞费苦心,又是唱又是写,又是音乐背景,又是美感画面,到头来却是华而不实,浪费时间。
第二步:出示目标。一节课一定要有预设的目标,是目标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紧紧团结在一起,课堂上的所有内容都要围绕目标进行,老师心中要有目标,学生心中也要有目标。诗歌教学的知识目标通常是两个——理解和赏析,理解是指理解诗歌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感情,赏析是指赏析语言,赏析意境,赏析写法。
第三步:自学指导。用先学后教法教古代诗歌时把自学指导分成了四次:第一次“先学后教”的要求是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次“先学后教”的要求是有感情地读,因为古诗词和文言文一样,声情并茂地读出来了,内容也就基本把握了。第三次先学后教的要求是背诵,这一要求特别有道理地颠覆了我原先先讲解然后背诵的习惯。前几天在听赵谦祥老师的古诗文赏析课时发现赵老师也是这么处理的,当时赵老师讲的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先是熟读,然后是背诵,然后才是赏析。第四次“先学后教”的要求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特色,具体要求是:1.要求思考老师给出的练习题,并准备回答。2.学生回答问题,找出解决不了的问题。3.同桌或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极少数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解答,这就是“后教”中老师教的内容。在这里,我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古诗词教学的第五次“先学后教”,那就是赏析古诗词的语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读诗歌、解析诗歌,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再以赵谦祥老师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为例,赵老师在赏析这首诗时就是从语言的赏析入手的,重点赏析了“新绿”、“一点红”、“芳心”、“闹”这几个词语,有红有绿,色彩鲜艳明媚,有动有静,画面立体感强,随着这几个词语的透彻赏析,整首诗的画面已经浮现在读者面前了,诗人的情感已经感同身受,进而诗的意境全出,不用再刻意寻找诗的意境了。
“先学后教”课堂模式下的古诗词教学,是不是也可以叫做“绿色”古诗词教学法?“绿色”就是没有人为干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而然地学习,整堂课下来,每个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学生在“先学”过程中产生的,是学生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认为需要讲解的问题。即使在“后教”过程中,也是先以“兵教兵”为主,“先学”和“兵教兵”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老师需要讲解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已经很少了。一切都来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就像古诗词本身的浑然天成。我想,从今以后,我不但喜欢古诗词,更喜欢教古诗词了。
教语文十多年,每次教诗歌都会犯愁。一是怕自己拙嘴笨腮破坏了她的美感,二是有时候时间有限,背过了事。虽然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思路,但自己还是觉得没有把握诗歌教学的真正内涵,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通常是这样做的: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就应该了解李清照,所以每次遇到李清照的词,都不厌其烦地解读李清照,说实话,学生烦了,老师也烦了。
二、抓诗中意象鉴赏诗歌。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这没有错的,为节约时间,这一步通常是我告诉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老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取而代之,干过很多越俎代庖的事情。
三、品析名句。写诗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然而理想化的环节通常在学生的难以理解和老师的急于求成中草草收场。
四、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作者感情。这个环节也通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稚嫩的,教师就会再次按捺不住,把答案和盘托出,似乎觉得不这样做就失去了为师的存在价值。
一个困扰了我这么多年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我决定改变原来的诗歌教学的办法,既是为了还原诗歌本来的美,也为了素质教育下诗歌教学的素质教学。在我们学校推行的“三效”课堂模式下,我的诗歌教学做了这样的改变:
第一步:板书课题。简单实用,几秒钟即可。三言两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必再像我原先一样为了一个导语而煞费苦心,又是唱又是写,又是音乐背景,又是美感画面,到头来却是华而不实,浪费时间。
第二步:出示目标。一节课一定要有预设的目标,是目标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紧紧团结在一起,课堂上的所有内容都要围绕目标进行,老师心中要有目标,学生心中也要有目标。诗歌教学的知识目标通常是两个——理解和赏析,理解是指理解诗歌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感情,赏析是指赏析语言,赏析意境,赏析写法。
第三步:自学指导。用先学后教法教古代诗歌时把自学指导分成了四次:第一次“先学后教”的要求是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次“先学后教”的要求是有感情地读,因为古诗词和文言文一样,声情并茂地读出来了,内容也就基本把握了。第三次先学后教的要求是背诵,这一要求特别有道理地颠覆了我原先先讲解然后背诵的习惯。前几天在听赵谦祥老师的古诗文赏析课时发现赵老师也是这么处理的,当时赵老师讲的是《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先是熟读,然后是背诵,然后才是赏析。第四次“先学后教”的要求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特色,具体要求是:1.要求思考老师给出的练习题,并准备回答。2.学生回答问题,找出解决不了的问题。3.同桌或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极少数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解答,这就是“后教”中老师教的内容。在这里,我要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古诗词教学的第五次“先学后教”,那就是赏析古诗词的语言。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读诗歌、解析诗歌,能将诗歌理解得更加透彻。再以赵谦祥老师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为例,赵老师在赏析这首诗时就是从语言的赏析入手的,重点赏析了“新绿”、“一点红”、“芳心”、“闹”这几个词语,有红有绿,色彩鲜艳明媚,有动有静,画面立体感强,随着这几个词语的透彻赏析,整首诗的画面已经浮现在读者面前了,诗人的情感已经感同身受,进而诗的意境全出,不用再刻意寻找诗的意境了。
“先学后教”课堂模式下的古诗词教学,是不是也可以叫做“绿色”古诗词教学法?“绿色”就是没有人为干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而然地学习,整堂课下来,每个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学生在“先学”过程中产生的,是学生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认为需要讲解的问题。即使在“后教”过程中,也是先以“兵教兵”为主,“先学”和“兵教兵”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老师需要讲解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已经很少了。一切都来的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就像古诗词本身的浑然天成。我想,从今以后,我不但喜欢古诗词,更喜欢教古诗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