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初中生“思想品德学习社团”的组建与实践

【作者】 党世强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思想品德》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然而当前的初中学校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两课整合既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不能有效应对中考等缺乏实效的问题。“思想品德学习社团”的社团学习模式让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到教学方法都对这门课作了有效的整合。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初中生学习思品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了初中思品教师不足造成的教学效果偏低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教育创新的极具时效性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思想品德 社团学习模式 组建 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些都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近年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导下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然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初中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目标严重相悖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品德》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常常是有学科,无地位。
  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这两门学科虽然也是中考必考科目,但由于分数所占比例小且又是开卷考试,以致学校对这两门课的重视远不及语文、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学科,《思想品德》变成了年老教师的专利课、主课教师的搭头课、学校领导的机动课、新教师的演练课。
  第二,师资配备不足,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综观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师的配备,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校都存在明显的不足。《陕西省初中思想品德农村课改调研和展示活动报告》显示:农村政治教师队伍状况欠佳,兼课现象十分严重,学科教学力量薄弱。尤其是在初一、初二年段,一般很少由本专业的教师来任教,取而代之的多是其他专业的教师或行政人员。学科教学教师专业的“高替代性”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局面,削弱了这两门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严重地冲击着这两门学科专业教师对自己学科教学的尊严感,以致他们以倦怠的情绪来对待学科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低下。同时,师资配备不足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时兴趣不高。这两门课和其他学科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有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容;二是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按理说,这更易激起学生对这两门课的热情。可现实往往是:学生数学、科学做得乐此不疲,语文、英语背得天昏地黑,而自觉读《思想品德》这两门课者却寥寥无几。
  另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不相适应和评价体系单一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目标相去甚远。
  二、问题的解决:建构“思想品德学习社团”学习模式
  通过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目标要求,探讨和反思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从2015年开始,在学校创建“思想品德学习社团”——海燕学社,尝试把《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希望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品德》教育新方案,以克服现存的教育弊端,走向真正富有实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创新。
  1.具体做法
  我校自2015年成立了“思想品德学习社团”——海燕学社,两年来我们以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品德素养”为办社宗旨,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思想品德社团活动。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它越来越展现出巨大的活力,社团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推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们海燕学社参照其他学习型社团活动原则确立了自己主要遵循的几个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每学期我们都在采集学生活动意向信息的基础上安排和组织社团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性原则。在社团活动中,指导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和理性地质疑一些问题,并能加以论证。三是激励性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中使用各种激励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竞争向上的活动氛围。四是愉悦性原则。学社活动中,指导教师致力于创造宽舒而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在这里学生们把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看作是一件愉悦的事情,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五是实践性原则。指导教师要创造条件,通过参观、调查、小组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去实践、去认识、去思考,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历史中认识现实,在分析现实中感悟历史,同时强化德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承担责任,为社会服务。
  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需要,海燕学社活动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专题讲座。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专题讲座。(2)热点评析。每次社团活动都会组织社团成员对近期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评析。(3)小组研讨。社团对社员比较有争论性的问题组织小组研讨,形成小论文。(4)社会实践。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和参观学习几个方面。(5)出版社刊。当社团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出版社刊,通过社刊反映社团的学习成果。
  2.取得的效果
  (1)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获得了真知,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小论文。社会热点问题一直是同学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以小悦悦事件、“杀鱼弟”事件和校车安全等为题引导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同学们兴致高昂,踊跃发言,积极开展小组研讨。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不断提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他们不仅对这些热点问题分析到位,有许多自己独到的深刻的认识,并且能针对一些问题给出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让我们看到了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的确获得了真知,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了认识,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格。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虽然出于自身的爱好和兴趣,却能使自己在某些方面的道德品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了学生以《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为主题的社会调查。通过向父母、爷爷奶奶以及邻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撰写调查报告,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总本组调研成果在大会上发言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同时,我们海燕学社组织了社会志愿者走进社区活动,清扫社区卫生,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基本国策。在这些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学生的爱心和奉献之心得到了播洒,通过参加这种活动,也使他们让自己的仁爱之心得以不断地充盈而成为足以令自己骄傲一生的宝贵财富。同时,培养同学们投身社会公益的热情,使怜悯与利他两种良好的品质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更体现出了学生的博爱乐群思想。
  (3)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实现了个性需求,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我们海燕学社从关注社会发展入手,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学社活动的出发点,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把学生自我获得知识、自我体验、自我感觉、自我思考放在首位,使学生产生了探究历史和社会真知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实践,有助于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形成学习能力。在社团活动中,思想品德知识再也不仅仅是纸上铅印的知识和银幕上光影组合的镜头,社会已活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升腾为一股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它使学生迸发了激情,弘扬了个性,激发了创造精神,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创造。在参加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在撰写调查报告和进行社会调查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虽然我们的社团仅一部分学生参加,但是它已经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它引领学生去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体验获取知识的新奇与快乐,感受合作的乐趣与力量。这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受益无穷的。
  (4)社团活动对教师成长和学校教育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海燕学社除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教师自身的成长也很有帮助,我在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和学生频繁的交流,使我更加全面透彻地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和知识需求,从而促使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服务。同时,海燕学社组织的社团活动也有着无法估量的德育功能,自从海燕学社开展活动以来,更多的同学把精力投入到社团活动中来,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认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反思与总结
  以社团活动方式提升和拓展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一次实践创新,初中生“思想品德学习社团”创建与运行是推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以思想品德兴趣小组为前提组建的社团活动能有效地拓展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思想品德学习社团”的社团学习模式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它还是新课改教育创新的一个新事物,如果学校领导加以重视,相关社会思品教师全身心投入,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它一定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和《思想品德》学科兴趣和能力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学科教育,2015,(07),001。
  [2]郝志芳 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课程与教学论,2016,1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