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时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王国栋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海尔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明日之星,学校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对学校来说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小学站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承担起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德育教育内容过于空泛。综合来讲,学校的德育内容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的德育课程特色不鲜明,缺乏针对性和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课程中只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使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的抽象的东西;重视正面教育,却相对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负面现象;二是德育内容一成不变、脱离社会生活实践,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于其内容的单调化、陈旧化等,不能够激发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德育内容立意太高,在某种程度上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德育方法单一。一方面,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课程是以考试为目的,学校的德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说教和灌输德育内容的方法为主,学生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德育内容的本质所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也造成了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逐渐钝化了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体参与,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的行为养成与学科理论知识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自然不能达到我们德育教学的预期效果。
  第三,德育实践欠缺。目前,重分数而轻实践是我们的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就很难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感和认同感,把理论内容付诸实践的几率也就更小,有些学生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王阳明曾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知行合一”。当今的德育现状是学生们对道德知识的了解也相对充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道德实践,对于道德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纸上。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本质上并不是体现在理论上而是在行动上,只有当一个人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时,才会体验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样他才会认同道德规范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去传承这种道德精神。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实践力度欠缺也是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学校德育教育更好地解决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今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善充实德育内容, 建设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相结合的德育教育体系。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另一方面,又要育新时代所要求的德。 注意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青少年精神发展的需求统一起来, 寻找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契合点, 选用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也要联系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形成一套更符合青年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的道德教育理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求的兴趣。
  其次,优化德育教育方法,建设科学化、层次化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在德育教育中,我们也要区分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思想道德层次,不同的时域,针对一方面可以把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育内容中的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建立微信群或QQ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娱活动等等都是吸引青少年关注、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好方式。
  最后,加强德育实践,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教育不是单方面的,建立“家校合一”的教育体制、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方向。通过社区服务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和职业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者活动参与到社会奉献当中,为居民提供诸如环境治理、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宣传、爱心捐款等服务,培养学生的分享精神和社会意识。
  德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修养及水平在其人才素质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自身健康的和谐发展,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德育的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中小学德育对其它教育工作又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当前,德育教育工作如果不想滞后于时代的步伐,就应该主动进取、与时俱进;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深谋远虑;注重实效、有的放矢。
  在当前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新时期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反思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德育改革的对策,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对策。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德育的创新重点放到以人为本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及生存意义,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拓宽德育内容。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有助于我们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开展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