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作者】 刘素霞

【机构】 山东省东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二十一世纪下的十年光阴悄然而逝,提高全民素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若想保持长久旺盛的后劲,就必须拥有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对于占全国人口75%以上的农村来说,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存在大量的问题与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尤其显得紧迫而重要。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农村物资生活的不断改善,群众文化建设会得到相应提高,理论上讲应该如此。可是现实情况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走向了富裕,但同时并未带来以乡镇农村群众文化站位依托的群众文化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凡是真正了解农村群众文化现状的人都知道,不少基层群众文化机构的活动阵地被挤占、挪用,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由多变少、由少变无,全国普遍出现专业文化队伍流失、断层、青黄不接等情况。
  面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大幅度滑坡,富而思乐的农民都不免产生疑问:“我们现在生活好了,群众文化娱乐反而少了。”他们期盼小康生活的早日到来。现在,农村常年没戏看的并不少见,半年看不上一场电影也不稀罕。也许有人会说:“过去农民连12英寸的黑白电视都看不到,现在家家户户都看上彩电了。”诚然,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无疑起到了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加上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送文化下乡活动也开展的轰轰烈烈,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仅仅通过电视画面和一两次文化下乡,对于一个地区的广大农民来说,娱乐渠道实在太少,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除了“看”,农民还要参与,还要创造,还要自娱自乐。而在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相当数量的图书馆、活动室有室无舍或设施简陋破旧而被闲置、关停,就是盖上了“文化大院”,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却普遍缺乏,文化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等种种问题,都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二、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牢固占领群众文化及思想文化阵地
  一方面,基层图书馆和文艺活动室等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范畴,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文化的前沿阵地。当前,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其作用不大,甚至说可有可无,不予重视。在农村,农民的精神生活本就十分贫乏,当健康的东西不能占领这个阵地,那么,不健康的东西,如:搞封建迷信、赌博的、打架的、斗嘴的等势必将占领它,一旦不健康的东西占领后,这不仅对个人与家庭带来严重危害,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沉重的后果。所以,我们有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图书馆及馆藏建设,盘活资源,积极组织开展适应于广大群众学以致用、学以致富的科技普及活动,把群众吸引到文化阵地上来,吸引到读书活动上来,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群众文化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无足轻重”、“群众都在忙挣钱,谁还有心搞群众文化”和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经济建设唯中心”等错误观点。其实,随着物资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愈来愈迫切,他们在得到温饱之后,在繁忙的工作劳动之余,也需要“消闲”一下,更需要得到群众文化艺术的享受。他们非常需要群众文化干部组织辅导他们搞好群众文化活动。其二,我们群众文化干部还应认识到,群众文化活动,也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有利形式,是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得力措施。近几年来,有的邪教组织之所以能够“拉拢”成千上万的群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文化生活搞的少了,思想文化阵地出现了“空白”,被一些邪教组织钻了空子。实践证明,凡是群众文化活动搞得好的地区,该地区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就较高,就很少有人去参加邪教组织;反之则反。由此看来,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牢固占领群众文化及思想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常抓不懈,完善机制,促进队伍建设和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群众文化生活品位也不断提高。因此,要搞好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整个文化事业发展,不能虎头蛇尾,不能搞形式主义,而应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在建立完善群众文化工作机制的同时,还要在倾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上下工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人才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群众文化工作者,除了要不断健全政治学习,提高业余理论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是开展工作为群众服务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条件。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一些群众文化干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专业知识相对老化、单一、萎缩等现象,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是以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学习,既是群众文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到文化(站)馆、图书馆等能否进一步发挥其职能作用的重要环节。学习的方法除了自学苦练外,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就是多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培训、比赛、演出等;“请进来”就是将一些高水平的专家、老师请来言传身教,或面授辅导。通过这些举措,能够开阔眼界,拓宽视野,使专业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和补充,能够快速提高专业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从长期发展目标来看,除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培训和培养出一支过硬的业余文艺骨干队伍,让他(她)们自排自演,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如舞狮队、舞龙队、民间乐鼓杂技队、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平时活跃在乡间街头,尽现地方群众文化魅力,以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在培训时,还可结合其他如读书会、球赛、科技讲座等适应农民活动的方式,既能达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的作用,又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丰富群众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言而总之,我们已经行在了二十一世纪的路上,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千头万绪、任重道远。但是,这也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社会性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交给我们的千斤重担,同时也是广大群众对新的群众文化生活的热切盼望,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开拓进取,共克艰难,定能够开创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