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涵化”理论看品德培养
【作者】 刘衍刚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里岔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最早系统地由格伯纳提出。1967年,格伯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安南堡传播学院开始了他们一系统有关电视内容的研究,从而发展出“暴力指标”的概念。电视的“涵化”效果:即潜移默化的效果。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将德育培养正式提上了国家教育战略。几年来,虽然对于德育的教育模式学界和业界讨论不一,但是都对德育模式的创新提出了不同的视角。在这里,笔者也从传播学的领域,将“涵化”理论应用于教育学,探讨新时期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新模式。
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而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而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养”是一个“双向吸引”过程。“主流化”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教育本身就是传播,与电视的“涵化”很相像的或者说是同胞的现象就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在品德观念上的塑造,这种塑造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同大众传播一样,“德育”也是一个“双向吸引”的过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也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
从“涵化”理论的角度来看,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第一步,是设立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等,并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设立针对不同年级独立的德育方案,因为道德教育的最后达成需要相应的具体德育目标来发挥选择、激励、纠偏和评价的功能。德育目标体系既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向和旗帜,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德育活动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果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传播内容的塑造。在德育过程中,设立好德育目标,下一步就是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主要是8-13岁的青少年群体,学校德育内容来源于实践,它应该是生动的、丰富的、形象的,能够引起我们的受众——学生的兴趣。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健康向上、助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规范。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我们教师也应当在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并纳入德育范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丢弃优秀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也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涵化”分析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整个传播系统中潜移默化的对受众的认知和情感进行塑造。同理,“德育”的培养也不是孤立完成的,它是在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中进行的,我们姑且把这个系统称为“德育工作体系”。德育工作的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德育方法,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确定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思维,能够积极反映、促进和引导德育科学的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强化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完善德育机制,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现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对现代学校德育效果至关重要。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关系,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最后,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完整的德育视野,既要在德育过程之中,也需在德育过程之外,必须关注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从生活中获取德育的素材,开展德育的工作。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建构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模式,这样“德育”就会像大众传播一样于春风化雨中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关于“德育”的探讨是一个包容开放的体系,如何展开德育教育更是一个可以谈上三天三夜的话题,我们从传播学“培养分析”的视角来探讨德育的现代性模式,我们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考虑德育观念的新发展,这也将为“德育”的发展注入无穷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活力,从而为实践中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助力。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将德育培养正式提上了国家教育战略。几年来,虽然对于德育的教育模式学界和业界讨论不一,但是都对德育模式的创新提出了不同的视角。在这里,笔者也从传播学的领域,将“涵化”理论应用于教育学,探讨新时期小学生品德培养的新模式。
格伯纳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而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而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教养”是一个“双向吸引”过程。“主流化”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教育本身就是传播,与电视的“涵化”很相像的或者说是同胞的现象就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在品德观念上的塑造,这种塑造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同大众传播一样,“德育”也是一个“双向吸引”的过程。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也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
从“涵化”理论的角度来看,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第一步,是设立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的设立,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认知能力等,并结合德育的最终目标设立针对不同年级独立的德育方案,因为道德教育的最后达成需要相应的具体德育目标来发挥选择、激励、纠偏和评价的功能。德育目标体系既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向和旗帜,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德育活动效果的标准和依据。
在传播过程中,影响传播效果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传播内容的塑造。在德育过程中,设立好德育目标,下一步就是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学校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主要是8-13岁的青少年群体,学校德育内容来源于实践,它应该是生动的、丰富的、形象的,能够引起我们的受众——学生的兴趣。思想道德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健康向上、助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规范。为了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我们教师也应当在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加强艺术素养教育并纳入德育范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德育的历史使命,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防止丢弃优秀文化传统,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德育的时代要求,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也应该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涵化”分析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整个传播系统中潜移默化的对受众的认知和情感进行塑造。同理,“德育”的培养也不是孤立完成的,它是在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中进行的,我们姑且把这个系统称为“德育工作体系”。德育工作的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德育方法,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确定具有现代意识和价值思维,能够积极反映、促进和引导德育科学的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强化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把握网络阵地的主动权,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完善德育机制,形成有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预警机制和保障机制。现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对现代学校德育效果至关重要。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处理好现代学校教育、现代家庭教育与现代社会教育的关系,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最后,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完整的德育视野,既要在德育过程之中,也需在德育过程之外,必须关注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从生活中获取德育的素材,开展德育的工作。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建构一种道德观念和道德模式,这样“德育”就会像大众传播一样于春风化雨中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关于“德育”的探讨是一个包容开放的体系,如何展开德育教育更是一个可以谈上三天三夜的话题,我们从传播学“培养分析”的视角来探讨德育的现代性模式,我们也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考虑德育观念的新发展,这也将为“德育”的发展注入无穷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活力,从而为实践中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