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 田 燕 赵良友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八一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通过“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注重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 良好行为 习惯培养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由此可见,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无不体现出来,所以,良好行为习惯“终身受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那些呢?如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以及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懂得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生活习惯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他人品质优劣的标准。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就形成了动态型思维,就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程序、思维方向,对事物进行调整、控制,从而达到优化的思维目标。所以,我们先从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学生生活在班级中,各种行为习惯都需要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来督促引导,也需要同学间的相互影响、提醒。因此,作为班主任,我在开学前一周就制定了班级行为规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学的意见,利用班会课在全班通过,在老师的指导、督促下按要求实施。例如,我班根据上学年龄及乡镇、农村孩子家庭的实际生活,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有:(1)刷牙、洗净脸、勤洗澡、勤剪指甲,整理头发、服装、红领巾等,保持个人卫生。(2)整理好书包、带好学习用品。(3)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与同学和睦相处,礼貌待人。(4)爱护校园设施和花草树木。(5)学会感恩,每月至少为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做一件好事。(6)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做个身心健康的小学生……同时,还要注重训练。如平常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训练: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行走靠右,保障畅通;课间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教学楼内不大声喧哗,轻声漫步过走廊……教师并讲明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怎样遵守这些规则,还要注重亲自检查与督促,以便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处乡镇的小学寄宿制学校,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这个阶段是了最佳培养的年龄阶段,入学时,班主任极力配合各任课老师,从细微处入手,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例如,一个学生上课没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如果老师没有及时提醒他,久而久之他就以为上课可以不用记笔记是理所当然的,很多内容因为没记下来而导致课后没法及时复习巩固,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成绩的提高。所以,我们就要求学生建立笔记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这样,有部分学生即使以前没有记过笔记,在看到别的同学做笔记后也开始主动地做了,而且我们不时地检查批阅。我们还要求学生作业本。做作业是学生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学生的作业质量要高,无论是正确率还是书写,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另外,我们各科课前印刷学案,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这样,一步一步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建立了起来,学生学会了学,也为今后自主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齐抓共管,协调配合
  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齐抓共管,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协调配合,成效卓著。
  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及时观察、发现不良现象的发生。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能办到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己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1994.
  2、孟瑜.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教育参考》.[J].2008.
  3、刘春辉.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重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湖南教育(中旬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