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邓 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就是要快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实践中,我们可从激发兴趣入手,创设民主和谐氛围,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途径加以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
  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拓展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教以应试,学以求分"观念影响,很多阅读教学,都成了分析讲解的主战场,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一言堂"分析占去,导致学生真正应达到的阅读教学目标没有实现。这样的教学,是导致我们传统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肩负着学生阅读能力,乃至语文素养的大半重任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形成。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走出传统,创新策略,运用多样化的方法开启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到:"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兴趣支撑,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首始任务来抓,并寓激趣于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其乐融融。实践中,我们可从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抓落实。阅读教学前,我们要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产生质疑,对不懂的、自我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形成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可采取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运用电教手段等策略;教学后,我们可引导学生总结,仿写或结合内容读一些课外书,以达到拓展的目的。这样,就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兴趣,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成为与教师共同建构高效课堂的有效主体。
  二、创设民主和谐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小学生,我们要创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这样的氛围能给学生带来心理的自由与安全,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满足他们向师性需求。而且,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让他们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提出不同看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三、教给学生良好阅读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方法比教知识更重要,现已成为我们新课改实践者的重要理念,但在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还是被分析讲解所左右,因为,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认为分析,既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的有效性。殊不知,教的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的效果达到了吗?在以学彰教的今天,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的内容的完成,更要注重学的效果是否达成。不能因为省心省事,而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如果我们沿袭传统,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更不是所谓的"有意义的获得"。实际上,最有效的知识学习,是学生自我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既能促进思维训练,受到情感熏陶,又能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四、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而阅读习惯涉及到很多细节,可以说,是语文学习习惯的全部运用。首先就是思考质疑习惯,学起于思贵有疑,如果学生不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质疑习惯,阅读就会嘴过无声,眼过无痕,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在质疑、揣摩中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其次,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学会摘录积累,要养成读写结合学语文、用语文的习惯,善于运用工具书学语文的习惯。当然,这些习惯都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所离不了的,都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支撑。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加以有计划、有平台的培养落实。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上述方法虽然不能囊括全面,但只要我们本着一颗创新务实的课改之心,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沿着新课标指引的路径,我想,就一定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能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平台中快速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从而收获阅读能力,发展语文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春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2015年。
  [2]刘延云,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
  [3]陈艳如,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校园,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