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从《沁园春·长沙》看毛泽东诗词的解读
【作者】 岳生文
【机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表现了出色的文学才华。这样的旷世奇人自古至今似乎只有三国曹操可与之媲美。
毛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次被选入可见其文学价值,《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我对解读毛诗词有点不成熟想法。我认为,对毛诗词的教学应该先让学生对毛诗词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把握后,再去剖析其意象、情感主旨、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内容,进而从多角度,多个层面去解读其艺术内涵。如何很好的做到这点呢?我认为从毛泽东其人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好多老师在介绍作者时都会提到他是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等,然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毛诗词者寥寥。毛泽东即有如此重要之身份,那么他的诗词文里势必有与这种种身份相符的气质,所以在教读毛泽东诗词时我们不妨从此入手剖析其诗文中表现出的种种气质:即帝王(政治家)之霸气、文人(诗人)的才气、英雄(革命家)的豪气。下面就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展开。
一、帝王之霸气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便毫无掩饰透露了一代帝王的宏大霸气。词中的写景富于吞吐古今的气魄,如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毛泽东虽没有成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呼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此帝王之霸气也。
二、文人之才气
古代文人与秋的情结可谓渊源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可谓独步古今。历代文人对秋的描写大多是悲秋、伤秋的意蕴,唯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伟人。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可以说《沁园春?长沙》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非没有过人才气无以至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此文人之才气也!
三、英雄之豪气
在一番颂秋之后,词人的笔峰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我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在这里毛泽东面对大地发问,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行至下阙,忆往昔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着词句的展开,情感越来越激越,迸出了一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气慨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而词的结尾则意味深长。“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呼应了上片的一问,也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代表着“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此英雄之豪气也!
毛泽东的诗词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但若能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解读,相信所有的意象、情感主旨、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毛诗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次被选入可见其文学价值,《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在教完这篇课文后,我对解读毛诗词有点不成熟想法。我认为,对毛诗词的教学应该先让学生对毛诗词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把握后,再去剖析其意象、情感主旨、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内容,进而从多角度,多个层面去解读其艺术内涵。如何很好的做到这点呢?我认为从毛泽东其人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好多老师在介绍作者时都会提到他是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等,然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毛诗词者寥寥。毛泽东即有如此重要之身份,那么他的诗词文里势必有与这种种身份相符的气质,所以在教读毛泽东诗词时我们不妨从此入手剖析其诗文中表现出的种种气质:即帝王(政治家)之霸气、文人(诗人)的才气、英雄(革命家)的豪气。下面就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展开。
一、帝王之霸气
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别是在登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便毫无掩饰透露了一代帝王的宏大霸气。词中的写景富于吞吐古今的气魄,如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毛泽东虽没有成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呼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此帝王之霸气也。
二、文人之才气
古代文人与秋的情结可谓渊源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可谓独步古今。历代文人对秋的描写大多是悲秋、伤秋的意蕴,唯独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泽东这首词更其壮美,更其阔大。他不仅状写了秋色秋韵,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伟人。纵观全词就足以看出毛泽东学古不泥古,继承更超越的禀赋和情怀。可以说《沁园春?长沙》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非没有过人才气无以至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此文人之才气也!
三、英雄之豪气
在一番颂秋之后,词人的笔峰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我想过吗?其他的伟人想过吗?没有。但毛泽东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要知道,毛泽东当时仅32岁!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在这里毛泽东面对大地发问,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行至下阙,忆往昔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随着词句的展开,情感越来越激越,迸出了一句惊天动地、振聋发聩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的气慨多么的豪迈,气势多么的磅礴。而词的结尾则意味深长。“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问句,呼应了上片的一问,也回答了上片的问题: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代表着“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此英雄之豪气也!
毛泽东的诗词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但若能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解读,相信所有的意象、情感主旨、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